传奇艺人:绝代宗师乔大祥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2-04-24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杨传平】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最近,我们几位曾经接受过原松滋著名民间艺术文化传人乔大祥训练的队友,深情回忆 56 年前在师傅乔大祥亲自指导下,练习民间艺术舞狮、玩柴伙(大刀、耙头、单棍、双剑)、拳击(大三锤、小七星)、请式(单请、双请)、踩高跷以及锣鼓伴奏的经历。据师傅口授,我们学的舞狮及柴伙,是由“汉寿亭侯关武夫子”(关羽)所创立、传承、发展而来的。因年代已久,加上“文革”特殊原因,相关文字资料和物证被当作“牛鬼蛇神”而扫除,只能凭记忆回忆片段。现初步整理如下:

1959 年至 1961 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均极度匮乏。经过 1962 年至 1964 年的“整风”和“四清”运动,社会经济初步得到恢复与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政通人和,民风淳朴。此时,人民群众日益需求精神文化生活。1964 年秋,为顺应民意,原王家桥区麻水公社双坪大队(现松滋市乐乡街道杨树河村)党支部决定,组建一支民间文化艺术团队,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激发人民群众劳动积极性。

为了使民间文化艺术团队尽量高起点、高水平,决定聘请当时在松滋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比赛表演中获得过优胜奖、且在湘鄂交界享有盛名的民间艺术传人乔大祥为师傅。在此背景下,我们作为当地青年活跃分子,经个人申请,师傅面试推荐,大队党支部审定,决定 18 人为艺术队队员,我们有幸成为乔大祥师傅从艺执教生涯中嫡传的关门弟子。

师傅乔大祥,原松滋县王家桥区笔泉公社八泉大队人,当时约 50 岁左右,擅长舞狮(又称跳狮子、玩狮子),技巧高超、绝技频出,是远近闻名的艺术传人。为了该团队有比较全面的传统文化艺术发展,同时请来了擅长拳术和玩柴伙(刀、棍棒、耙、剑)的艺术传人林宏祯(原麻水公社中桥大队人),共同训练我们团队。受训时间约两个月,学员每人自备学费 10 元。为了不影响生产,多为晚上和雨天集中学习训练,平时分散个人练习。训练内容以舞狮为主,兼学杂耍(大刀、耙头、单棍、双剑)、拳击(大三锤、小七星)、请式(单请式、双请式)、踩高跷和锣鼓伴奏。训练方式分为集中训练基本功,分组训练专业项目。舞狮以身体较好的成年人为主,拳术、耍刀、棍棒、剑的以年轻人为主,踩高跷、锣鼓伴奏交叉训练。


乐杨传平人物传记绝代宗师乔大祥1.jpg


一、基本功训练及要点


马步:左右腿分别向前跨步成直角,或向后直蹬,左右手分别向前后伸直,两眼注视前方。

弓步:双脚并排张开,与双肩并齐,臀部后下蹲,双腿成直角,腰挺直,双手向前平伸,两眼注视前方。

跨马当:双腿前大八字形,小腿和大腿成 90 度下沉。前后压腿:双腿分别向前或向后伸直,腿根放凳子上,双手将膝盖下压。

仆步压腿:双腿分别一前一后,仆地成一字型下压。

翻跟头:分为翻叉跟头、前翻跟头、空心跟头。

走场子:双手向前抱拳,文武请,左手手心向下,右手握拳在左手手心下方,与手心相距 3--5 公分,仰头挺胸,健步绕场一周,做鹞子翻身、踢窝占、下蹲、凤凰展翅、文武拳等动作。

旋转:分自体旋转和带具旋转两类。带具旋转,即双手握刀、棍、耙中间,双手交替旋风式转动。

所有基本功训练,师傅言传身教,示范动作。每位学员动作是否标准都由师傅亲自点评、纠正,直到达标。马步、弓步、压腿坚持久的为优胜者,翻跟头多和快的为优胜者,旋转快和时间久的为优胜者。


二、专业项目训练要点


舞狮(跳狮子、玩狮子):民间传说,舞狮有驱邪镇妖之功,可以消灾除害,能够赐予吉祥,深受民间欢迎。舞狮,是师傅乔大祥成为民间艺术传人的代表作,亦称“乔大祥狮子”;还因乔大祥师傅所领衔的团队均居住在九根松一带,又流传着“九根松狮子”的别称;也是我们团队学习训练的重中之重。

我们学习训练的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双人舞狮法。其狮头称为“二虎头”,形象似猫非猫,似虎非虎,似狮非狮。狮头(俗称“朵子”)按照既定模型以篾扎纸糊为基础框架,狮子嘴巴用黑白相间的颜料图画,鼻梁到两腮用整张野鸡皮缝制,一双眼睛用手电筒头嵌入,头顶插入两根捆绑马鬃或马尾毛的活动小木棒饰作狮耳(俗称梢子),狮耳往后至颈部用两块大红布覆盖下垂,使整个头部极富神韵。狮身以大红布料作衬,用上等黑或褐色山羊皮毛覆盖制作,两侧配以绣花裙边,尾部安装一个捆绑马尾毛的活动小木棒作为狮尾。狮子嘴巴的下颚活动自如,留有一定间隔的缝隙,作为玩头的舞狮人窥视外界的窗口,以掌握外部环境。狮子前颈部垂有一面锦旗类红布,作为胸部装饰。两个舞狮的人均穿有毛皮裤腿(俗称裤腿子),腰间系有用大红布制作的腰带(俗称褡袍子)。整个道具栩栩如生。由两人穿戴道具后,前后协调、配合舞动,外形俊俏威武。前者双手执狮头(俗称朵子)、摇动两支梢子(耳朵),后者俯身一手搂住前者腰部、手抓褡袍子(腰带),一手握住狮子尾巴,模仿真狮子的看、走、跑、跳、滚、睡、抖毛、扑、擦痒等动作,形态逼真,活灵活现。

乔大祥作为著名舞狮艺术名师,独到之处是在以上传统舞狮动作基础上,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场地舞狮法、高台舞狮法。

1.场地舞狮。要点是“三摇出洞、坐四门”。基本要领归纳为:三摇出洞:缩身小试出洞来(狮头缩伸)、东张西望把头抬、低头下尾退进来;二次出洞门,威武大发性、前起涨后腿蹬、好似猛虎下山林;三次出洞来,普遍大展开、前起涨后扬长,稳稳当当坐八台;走、跑、跳,看、站、退,滚、擦、逗,绕场选择四门坐(场地四角)。拜堂(年)退下坐四门。

拜堂(年):狮子在进入生疏环境时模拟畏惧心理,进行观望试探动作,经逐步熟悉后,展现出欣喜若狂之意,然后很有礼貌的面对东道主客厅上方(古时设有神堂)举行三次礼拜,即为拜堂。春节期间称拜年。

坐四门(坐角):一门来坐下,轰轰又啪啪(放鞭炮),慌忙起身看真假,慢慢再坐下;二门对角望,瞌睡来惊慌,前起涨后扬长,腰来跟上;三门品字形,迈身一回滚,翻身过来才坐正,呛呛嘚嘚坐门;四门都坐到,浑身发了骚,背包啃腿弹隔蚤,打滚吐灰伸懒腰,虎地把尾咬,太极图两边绕。

喊彩:凡是舞狮队都设有专门的“彩官”。当狮子拜了主人家的厅堂后,狮子轻松自如、摇摇摆摆时,彩官则慢条斯理地抓住狮子的颈部鬃毛,开始喊彩。彩词一般为 4 组,每组约 3--4句一气呵成,拖长腔;第一组介绍狮子来意,比如拜年;第二组拜见东道主家中长者,如祖父母、父母;第三组褒扬东道主及其内人;第四组褒扬东道主家中幼者,如学生、儿童。每组喊完配以简短锣鼓间奏,彩词讲究韵律,如自由诗。其内容主要是根据主人家的特点尽挑恭维赞美之词,以博得主人开心,同时也为观众逗乐。有很多老年观众就是为欣赏彩官的彩词和风格而跟随舞狮队的。尤其是在跳圆门狮子时,彩官口才好,为舞狮队赢得的彩礼就丰厚。另外,在跳圆门狮子的日子里,不时碰到有主人摆“阵势”,需要玩狮子的人临机破解。摆“阵势”都专设彩礼,破阵得礼。一般“阵势”有“虰虰喝水”“高处挂彩”、龙门阵、八阵图、转球连、八仙过海等。舞狮过程中常配以口哨、鞭炮助阵,调动和激发狮子的情绪,让其发威、戏逗,增添现场情趣,提升神动感、观赏性。还有,在跳圆门狮子时,巧遇有的主人家家中因老了人设有“灵堂”的情况。遇到此类情况,狮子须单独“拜灵”才行。凡进医院、药店、诊所及“拜灵”,狮子是尾部先进门。

玩狮子的应用场景,春节期间居多。一般是正月初一开始,跳门狮子,挨家挨户拜年,一直玩到正月十五;也有从腊月二十四就开到街上游拜商铺的,俗称“拖街”,以迎接新年的到来,祝福商家生意兴隆。凡是正月初一拜年的第一户为“出行”,正月十五都要再拜访,俗称“回神”。也可以选择正月初一拜年的第一家作为正月十五踩跷子的主场。除此之外,还在建房上梁、搬家入住、婚嫁、小孩炒祝(庆祝诞辰)、祝寿及其老人葬礼等红白喜事等场合应用。

2.高台舞狮(狮子爬高台)。用木制的方桌(八仙桌),边长约 1.2 米,若干张。一张一张地往上重叠加高,形成高台。特别讲究的是在每一张桌子的四脚都要用浸湿盐水的草纸垫稳,以防滑动;在高台中间每间隔一至二张桌子要安排专人值守,俗称“吊楼子”,以确保安全。双人舞狮从平地逐级爬至最高层桌面,在晃动的桌面上表演。越高越惊险,越险越吸引观众。都是我们团队练的最低 5 层、最高为13 层。其主要表演动作有:一炷香。即后者举起前者直立桌面。蝌蚂(青蛙)晒肚。即前、后者仰面躺在板凳上,露出肚皮前者在肚子上立扬长、双腿直立向上。虰虰(蜻蜓)喝水。即狮子的后者抱起前者,使狮头腾空后,四面往下作喝水动作。

猛虎下山。即返回地面是一跃而下。还有单牌坊、双牌坊等动作。

当时在民众中传颂最广泛最惊险的经典舞狮是乔大祥亲自表演的“金线吊葫芦”绝技。即在一次与湖南同行谢伯熙领队的双人高台擂台表演过程中,两队均搭建 13 张方桌的高台,锣鼓喧天,观众云集,表演技巧势均力敌。为了赢得表演,乔大祥心生一计,创造性地设计出业内从未见过的特技。要“尾子”(后面掌尾的人)抓住他的脚腕,让“吊楼子”的人(高台中部协助平衡的助手)予以配合,让“头子”(前面玩头的人)纵身下跃,“尾子”瞬间将“头子”提上桌面。就在惊险动作表演的一瞬间,对方的锣鼓骤停,喝起了倒彩,观众也以为是乔大祥演砸了。此时,乔大祥在高台掀下“朵子”,大声告诉对方及观众“咧叫‘金线吊葫芦’,请兄弟也来一个”!在高台极度晃动的情况下,对方哪敢!只好拱手称奇,甘拜下风。此技惊险万分,非一般高手能为。至此乔大祥的“金线吊葫芦”广为流传,名震湘鄂边。



乐杨传平人物传记绝代宗师乔大祥2.jpg


三、柴伙(大刀、耙头、棍棒、双剑)训练


大刀、耙头、棍棒:基本要点为,劈、砍、挑、提、扫、拨、砸、戳等,特点是快速勇猛,舞动如飞。经典动作如:并步平斩、弓步撩刀、马步劈刀、仆步带刀、转身挑刀、歇步按刀、翻身劈刀、旋转扫刀等,一路上下挑、二路腰中凹、三路拖刀妙计、四路两边吊环劈、收刀一横扫。双剑:基本要点为,刺、撩、挑、斩、扫、削。经典动作如:弓步背剑、回身剑劈、并步抱剑、进步平斩、跟步平刺、歇步平刺、进步斜削、插步抱剑、持剑望月、背剑步行、转身击剑、剑如云飞、撤步反撩剑、点撩剑、挑提剑、回身剑劈。

简易拳术(大三锤、小七星、单请式、双请式):基本要点为,摆拳、撩拳、穿拳、架拳、击拳、弓步双摆拳、弹腿推拳、马步击拳、插步双摆拳、弓步勾手击拳。还有对架子,如耙头杀杆子、对拳等。


四、踩高跷(踩跷子)


在刨好的木棒(下圆上扁,扁处略有弧度)中部,安装一横木做为支撑点,以便踏脚,用布条(褡袍子、布绳)绑住小腿,使其互为一体。练习要点:走得稳,走得快,平稳前行或疾步后退;单腿跳、

双腿跳,跳凳子(越障);走八字、扭秧歌、跑偏锋、鹞子翻身等惊险动作。跑武场:男跷子的主场或独场戏。主要是表演跷子武功,如“弹跳”“快跑”“越障”“跑偏锋”“书生背剑”“摊一字”等。接着就是根据演出主题边走边说白(俗称“打白”,犹如自由诗)、边唱边表演。内容正面,可结合时政宣传。舞台剧:多人登场,分为男跷子、女跷子,扮成不同人物,相当于时下小品、简易舞台剧。一般主要角色有,男跷子(武跷子、俗称“打白佬”)、女跷子(少女妆束、俗称“幺妹子”);配角有媒婆子(俗称“菜嘎姨妈”,即丑婆子)、憨头(俗称“牤子”,即傻公子),还可配以帅哥或道姑、和尚等,其中“牤子”是丑角,也是左右全场人气的滑稽演员。表演方式为唱舞结合、对白混搭,其剧情完整,具有故事性、趣味性,能寓教于乐。演唱方式有独唱、合唱、对唱、说唱、和唱(后台人员附和,俗称“伙计们”搭腔);节奏有慢板、中板、快板。内容多为演绎生活情趣的小片段;形式多为滑稽嬉笑、诙谐有趣,粗犷喜人、声情并茂,令人啼笑皆非,为众人所喜爱。整场演出,内容涵盖走场子(打请式)、舞狮开场、拳术表演、玩柴伙、跑武场、高跷舞台剧、狮子爬高台、舞狮压轴、喊彩谢幕。


乐杨传平人物传记绝代宗师乔大祥3.jpg


五、锣鼓器乐


所有表演都在锣鼓声中有节奏地配合进行。锣鼓中由铜质的大锣、小锣(马锣子)、勾锣子、双拍子(钗)和小皮鼓等 5 件套组成(俗称“家业”,演奏锣鼓俗称“打家业”)。演奏时,按锣谱有节奏地击打成欢快动听的乐鼓调,配合表演节奏有序变换音节,营造喜庆的气场和欢乐的氛围。锣鼓演奏一般分为进场、闹台、座场、主场、出场。进场指入户和步入演出地时演奏;闹台是演出之前造势以邀约看客、吸引观众,打闹台的锣鼓谱子是“工测字”(上五个);座场即按锣鼓谱子一段一段地规范演奏;主场是根据舞台演出需求予以配乐,玩狮子时的锣鼓谱子是“跳场”,踩跷子时的锣鼓谱子是“南朝会”;打拳时的锣鼓谱子是“花锣”。出场时必须按照专门的锣谱演奏,马锣在收锣时单独连击三响“、、”,意为“多谢哒”。经过两个月左右的学习训练,乔大祥师傅亲自导演、串场排演,使该民间艺术团队成为人员班底较为整齐、艺术门类较为齐全、演技水平相对较高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队伍,在当地组织的民间文化艺术汇演中常表现突出。

1965 年春节,经大队党支部安排,艺术队从腊月二十四小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队队到户户落(地、富、反、坏、右除外),白天挨家挨户入户拜年,表演场地舞狮(俗称“跳圆门狮子”),各生产队集体安排中、晚饭;每个生产队安排一次夜场表演,地点设在各生产队打场(禾场)。群众踊跃观看,热情高涨。场地一侧搭建临时锣鼓台,锣鼓队在台上有节奏地敲锣打鼓,锣鼓喧天。另三侧围满观众,水泄不通。那时没有电灯照明,就用煤油吊灯、马灯或就地取材扎火把燃烧照明。表演者按排演顺序出场,分为走场子、打请式(握拳展掌敬示观众)、翻跟头、玩柴伙(刀、棍、耙、剑)、打拳、踩高跷、场地舞狮,严格按照学习训练要求表演,每位队员都认真完成演出任务,博得围观者阵阵喝彩。全场演出时间约一个半小时。“文革”事起,文化断代。从 1966 年到 1976 年,民间艺术文化均遭窒息。改革开放,春风拂面。民间雄狮再度兴盛,由原双坪、罗阳、胜利三个大队合并组建的胜利大队(今杨树河村)在党支部的引导下兴办文艺宣传队,使沉寂数年的采莲船、舞狮队重出江湖,由乔大祥的关门弟子们重操技艺,且培育了一批民间文化演艺新秀,活跃在农民的家门口,使久违的传统文化重现生机。在改革开放最活跃时期,胜利大队文艺宣传队、舞狮队多次参加县、区、公社文艺汇演,均拔得头筹,至今 60 岁左右的当年观众尤其是粉丝们,谈及往事,仍津津乐道,回味无穷。如今,“乔大祥狮子(九根松狮子)”已成为濒临灭绝的非物资文化遗产,亟待抢救传承。回忆起这段结缘于民间文化艺术的往事,使我们深刻感悟到:民间深藏艺术精品,民间自有文化精髓。文化是根、文化是魂,一个具有深邃文化的民族,才是屹立不倒的民族。只有牢记历史、传承历史,才能创造历史!


(2020年9月,据松滋市乐乡街道杨树河村胡文灿、胡文吉回忆整理)


(作者简介:杨传平,湖北松滋人,曾任王家桥镇镇长、市委农工部副部长,退休公务员,业余爱书法、撰文)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