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文公山洗墨池 ——“松滋秀”之十一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0-01-2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赵先知】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洗墨池

  

  松滋街河市,自古以来就是湘鄂边境上最繁华的集镇。在宋代被称为尹甸市,是江陵府与常德府往来的必经之路,并且距两地之间都是一天路程。

  尹甸市北面,由西向东的山脉中,突然有座山拐弯向南,像一条巨龙伸入平原旷野,山的西面是烟波浩渺、白帆点点的尹阳湖,洛溪河从山下围绕而过,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这就是文公山。

  古时候这里曾经是尹甸市一带的文化旅游中心。古诗云:

  “远望台山一笔峰,洛溪河水绕文公;

  苦竹甘泉龙现爪,仁威白鹤显神通。”

  文公山顶上,危楼耸立,香火不断,历来就是教育与宗教互相争夺的圣地。山顶上有一道松滋著名的风景——“墨池春烟”。

  “墨池春烟”是一个圆形的水池,水面面积约30平方米,平均水深0.7米。没有什么溪流与任何水源补充,就像一碗水孤零零放在山顶上。因南宋朱熹到文公山讲学时在池中洗过笔砚,得名“洗墨池”。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世称朱文公。儒学集大成者,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圣人”。朱熹一生除了为官,就是讲学。据《朱子年谱》记载,朱熹在绍兴二十八年( 1158年)、乾道元年(1165年)、乾道三年( 1167年)、绍熙五年( 1194年),先后四次从江陵到潭州(今长沙),尹甸市是必经之地,文公山自然是最好的讲学、栖息之处。

  时隔近千年,沧桑演变。文公山先后成为松滋抗日战争的主战场,近两千抗日勇士血染青山;山顶的学堂后来成为庙宇,新中国成立后复立为学校,“文革”以后又将学校拆迁另建。至此,文公山沦落成荒山野地,唯有“洗墨池”,仍然以一池碧水,遗弃在荒草丛中,倒映着日月,默数着春夏,任凭海枯石烂,任凭烈日暴晒,天干火炕,池水不减,倔强峥嵘,以奇迹般的存在,向人们诉说那久远的历史故事……

 

  编辑:杨东鲁 撰稿:赵先知 图片:王强

 

  松滋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 松滋市博物馆承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