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文化的根基——苦竹甘泉——“松滋秀”之十三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0-03-1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赵先知】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久负盛名的苦竹甘泉,位于松滋街河市镇西,松滋二中校园内。

  以前这儿有座古寺叫苦竹寺。寺内一眼清泉,据传与宜昌西陵峡中的虾蟆碚相通,泉水长流不绝,味道甘洌,谓之甘泉;泉畔几簇修竹,四时常绿,枝如龙爪,故称龙爪竹;笋味苦涩,又称苦竹。相传是黄庭坚的笔,掉进虾蟆碚井中后,通过泉水流到这儿,插在井边长成的。苦竹与甘泉,苦尽甘来,相映成趣;相辅相成,珠联璧合,名列松滋古八景之一。

  北宋至南宋年间,先后有胡瑗、黄庭坚、朱熹等大文豪们,或为官,或讲学,街河市苦竹甘泉是必经之地。他们不仅留下了鸿泥雪爪的美好传说,而且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黄庭坚七律诗云:“云生草履踏芒鞋,双手摩娑醉眼开。竹苦鸣柯招野趣,泉甘濡笔写诗才。梵声高处群鸦唱,塔影空中落雁回。通慧老僧能识我,当年山谷又重来。”

  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胡瑗在这里讲学后,写成了《 松滋儒学记》的短文,又名《松滋县学记》,开头的一句:“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意思是: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在于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途径在于教化,担任教化任务的在于教师,弘扬教化的任务使百姓受到教育的是各郡邑的官吏,施行教化的基础是各地的学校。《 松滋儒学记》也由此成为亘古不变的教育指南。

  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时,仍然引用了《松滋儒学记》里面的这句话,“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共松滋县委在这里诞生;苦竹甘泉因松滋二中而成为人才摇篮。它不仅是一道千百年来无法仿制、不能克隆的绝妙的自然景观,更是一道辉煌灿烂的文化景点,代表着松滋文化的根基。

 

 

  编辑:杨东鲁

  摄影:王强

  设计:王强

 

  松滋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 松滋市博物馆承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