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故乡的小石桥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6-07-2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卢文平】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曾经匆匆走过伦敦的塔桥,也曾乘快艇在伏尔加河桥下穿行。我曾带着年迈的父母在长江大桥抚今追昔,更时常驾车在长江二桥飞驰。这些桥在我记忆的长河中如过眼云烟,倏忽而逝。只有故乡的小石桥,镌刻在我的脑海里,成了挥之不去的记忆。

  我的家乡西边,有一条连绵十多公里的河汊。河汊由北向南与汉江连通。河汊最宽的地方约30米,最窄处也有七八米。小石桥就静卧在这片静静的河汊上。

  这石桥,桥身由规则整齐的青石块起拱累砌,跨度约6米,桥面是平整光滑的青石板铺砌。桥面微微拱起,形成优美的曲线,确有小桥流水的风景。

  这石桥,实在是再普通不过。曾经有人在县志和地方志上查过,也没有找到有关石桥的记载。没有人知道石桥建成多少年了,就是它的名字也不好确认。乡亲们叫它王石桥或王氏桥(我的老家,石和氏的发音是一样的)。

  多少年来,石桥就静静地横跨在河上,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成为故乡与外界交流的主要通道。在石桥上空,曾经回响过婚丧嫁娶的唢呐声声,流淌过走亲访友的笑语盈盈,也留下赶集摆场的匆匆脚步。

  春天,河岸柳树慢慢地绽放花蕾,像薄雾,像轻纱,透着淡淡的绿,如烟似雾般的笼罩在石桥两侧。河岸成片的油菜花竞相开放,犹如金色的云彩。浓浓的油菜花香吸引着无数的蜜蜂与蝴蝶追逐嬉戏,好不热闹。

  夏天,河水涨起来了,河岸柳枝低垂轻轻拂过水面,荡起层层涟漪。石桥边,村里孩子们跳水游泳、捉鱼摸虾,有的还骑着牛在河里戏水游荡。夜晚,喧闹了一天的石桥终于安静下来,萤火虫则打着灯笼肆意在柳枝间、花丛中穿巡。呱、呱、呱,也不知是哪一只青蛙开了个头,安静的石桥便笼罩在一片愈来愈欢快的蛙声中。

  秋天,河水慢慢消退,天气渐渐转凉。孩子们在放学后不约而同地汇聚石桥,照例是比试打水漂,看谁打的水漂多,谁打的远。打水漂也是有讲究的,瓦片的形状、瓦片飞行时与水面的夹角以及出手的速度等都要综合考虑。在协商好比试顺序后,一个个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秘密武器――片状的石片、瓦片或陶片,深呼吸,憋足劲,呼的一下扔出去。只见瓦片在水面上蹭蹭蹭地欢快跳跃,似蜻蜓点水一般。随着瓦片跳跃的步幅越来越小,前行速度也渐渐慢下来,最后缓缓沉入水下。比试完打水漂,便开始了重要的活动――抓螃蟹。秋风起,蟹脚痒,正是蟹肥黄满。小伙伴们在石桥下的石头缝、河岸的水草丛及泥巴洞搜寻河蟹。虽然河蟹的个头小,但是鲜新、鲜活,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大闸蟹差。将二十来只河蟹洗干净,待锅里油烧热后倒入生姜、大蒜、辣椒、花椒等炒出香味,然后将河蟹入锅爆炒。只见一只只河蟹慢慢由青色变成橘红,放好味料起锅,再洒上一些香葱,一盘佳肴就弄成了。嘿,真是色香味俱全,现在想想都忍不住流口水。

  冬天来了,河水干涸,小石桥安静下来,既没有春日的蜂戏蝶舞,也没有儿童的追逐欢笑,只有行人的匆匆脚步从石桥跨过,只有河岸的垂柳和石桥相互守望。

  随着村子东边乡村公路的开通,乡亲们的出行方式慢慢发生改变,由往日的胶轮车逐步变成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石桥的交通作用大为降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小一辈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石桥的存在。

  多少年来,小石桥就静静地在那里,不悲,不喜,不忧,历经着岁月轮回,见证着世事变迁,感叹着沧海桑田。

  在我的记忆深处,存留着这样一幅永不磨灭的画面:夏天,十来岁的我躺在敞篷船上,头枕双手,翘着脚,无忧无虑地望着天空。爷爷头戴斗笠,赤着脚,双手摇橹。随着欸乃声声,小船慢慢从石桥下穿过,河岸杨柳依依……

  故乡的小石桥啊,它承载着我不泯的记忆,寄托着我思乡的情怀,永远,永远!

 

  (作者系长江水利委员会工程师)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