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壶口观瀑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10-0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沈栖】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从延安折返西安,路经吉县,我尽情观赏了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是九曲黄河一大奇景。据友人介绍:滔滔黄河水穿过河套平原,流入高山峡谷间,数百米宽的黄河水骤然收成一束,从30米落差的河床顶端奔腾直下,恰似从壶嘴中倾泻而出的巨流,汹涌澎湃,故有“壶口瀑布”之称。《穆天子传》曰:“北登孟山,九河之磴。孟山即龙门之上口也,实谓黄河之巨扼。”《水经注》云:“漱广夹岸,崇深倾崖,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窥深悸魄。”人虽未至,却大有“临危若坠”之感。

  车还在半山腰,就听到远处传来的隐隐如雷的涛声,依稀可闻飘来的浓浓泥沙味。我们揣着急不可待的心情,下车来一番远眺。只见黄河在这里由宽变窄,由高到低,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充满魔力的巨洞吸纳,突然跌入一条深沟(当地人称之为“龙槽”),拢为一束急流隆隆直奔,冲向两边的巨岩,翻个身再往前冲,一川大水瞬间被跌得粉碎,碎成水块,碎成水滴,碎成水雾,碎成水气,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那狂狷的瀑流以其势不可当之势,将黄河的横断面完全淹没了。飞流与河底岩石撞击,声似雷鸣,水波急溅,激起百丈水柱,一排一排错落有致地“前呼后拥”。这恢宏壮丽的景观令我咏诵起范仲淹初入仕途时写下的一首《瀑布》诗前四句:“廻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

  友人催着上车:“近观可比远眺更有情趣呵!”驱车两三个弯道,便身临其境,我拾级而下,小心翼翼地走近岸边,近距离细观壶口瀑布的态势、流向。李白曾吟庐山瀑布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而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巨大落差导致的急骤狂奔的水流。水浸沟满冲击岸边,雾罩乱石朦胧双眼。顷刻间,我的衣衫全然湿透,眼前陡然失视,仅隔三四十米宽的对岸只留下了一个迷迷糊糊的轮廓,一阵震耳欲聋的涛声压来,随之而来的一个如飞毯抖落的洪峰仿佛要将岸上观瀑的人群一口吞没!一路直下的水流是那般的凝重,那般的猛烈,那般的任性。我仔细观察其流向:或寻石觅缝,乘隙而入,汩汩如泉;或折返迂回,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夹在石间,反复打漩,如丝如缕顺势挂下。

  曾有史书如此描述壶口瀑布:“每值日影稍偏,水势浩大,溅珠反射日光,往往现虹于其中。”那天,我目睹了这一奇观:升腾的浓烈水雾在阳光直射下映现出一道七色彩虹,贯于晴空,气象万千,令人惊叹,恰如明代诗人陈维藩在《壶口秋风》一诗中赞叹的:“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

  前年,我初旅黔西,观览了黄果树大瀑布。由于山洪的长期冲刷,白水河河床形成了阶梯式跌落状,黄果树居于中段,它被憋在一条狭窄的河谷里,使它无处施展威力,只得无以按捺地咆哮着直向下游冲泻,到了黄果树附近突然遇到一个急转弯,水流的冲力被岩石所挡濒临断崖绝壁的边缘,从70米高处直坠山下深潭,形成了“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之势,明代徐霞客誉之“从无此阔而大者”。就瀑面壮阔、流势优雅、形态丰美而言,黄果树大瀑布略胜壶口瀑布,但后者气势的磅礴、流速的激荡、状态的多变、冲力的迅猛,则是前者无法比拟的。在我看来,两者各有千秋,似难分轩轾。

 

  2017.10.1

 

  (沈栖先生简介:沈栖,笔名凡夫、聿飞,1951年生,主任编辑,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杂文家,先后出版有杂文集《世相纵论》《明天的废话》《实话直说》《告别“社会病态”说谎》《一个公民的闲话》《无花的蔷薇》《边看边说》《余墨谈屑》。)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