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上海绞圈房,我童年的乐园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2-1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朱亚夫】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上了年纪的人都有自己的乡愁。乡愁是一幅水墨画,时不时浮现眼前;乡愁是一缕故乡情,时不时升涌在心间。笔者从小成长在上海本地老房子——绞圈房子中。它位于虹口曲阳地区。据史载,这是为数不多的离市区最近的绞圈房子。那一缕乡愁,自然少不了几分海派风情。

  绞圈房子不是官宦人家的庭园建筑,也不是商贾富户的深院豪宅,而是中产阶层的小康之家,是当时遍布上海城乡的民居。因为本家几代人同居而显露出大宅门的气势。它里面多公共空间,从墙门间、庭心到客堂、后庭心,再经穿堂、廊沿,自由出入各家屋内。每户人家都有自家的后花园,还有几亩自留地。这为我们儿时玩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记得少时玩耍的游戏,既有上海市区石库门弄堂的海派情趣,也有近郊农村的特有野趣;既有城里的“三子”:打弹子、跳绳子、打香烟牌子等,还有市郊特有的抓知了、斗蟋蟀、捉麻雀、打泥仗、放风筝、叮铜器、跘夜猫、抽陀螺等。上学后,我们经常约同学们来我们绞圈房子一同做作业,因为这里别说是四五个同学来,就是来了十几个同学,房子也容纳得下。每当我们做完作业,就在客堂或庭心里搁上一块门板打乒乓球。当时,我们绞圈房子中的小伙伴,都是学校打乒乓球的好手。元宵之夜,除玩免子灯外,尚有落苏(茄子)灯:选只丰满硕大落苏,用线悬之,一头系之于竹竿。落苏周身扎满点燃的七彩棒香,在夜幕下,就是一只闪闪发光的落苏灯。那可是我们儿时的抢手货。而棒香燃尽就成了香棒。那可是“挑香棒”游戏的工具。对于绞圈房子的童年生活,我曾写过一首《咏绞圈房子》:墙门洞开迎客人,庭园绿芽又报春。孩童戏闹在客堂,小斋犹闻读书声。

  墙门间的后面是宽敞的庭心,面积约有四个墙门间大,中间的通道是青砖铺地,两边是泥地和砖地各一半。庭心从名字便可知,它是绞圈房子的中央地带,素面朝天,便于洗晒衣被,凉晒果蔬。也是家族中儿童戏玩的天地。盛夏晚上,搬一只竹榻,摇一把蒲扇,在此纳凉,口嚼甜芦粟,眼望满天星斗,确是一种享受。我就是在这里学会了用甜芦粟做灯笼的窍门。后庭心有口水井,冬暖夏凉,盛夏时,投放几只西瓜在井里,午饭后捞起切开,那清凉甜美的味道,绝不亚于冰镇西瓜。各家的灶间除置木门外,另设半扇高的腰踏门。平时烧饭时,使用腰踏门既通风透光,又不至于让人一览无余。泥地灶间主要为防火,但也有妙处。记得解放初,父亲离乡赴渝就业,母亲郑重其事地在灶间泥地上铲下一撮土,小心地用红纸包好,放在父亲内衣中。据说,灶间之土能保佑游子平安,不忘家乡。父亲只身在外20多年,最终果然平安退休,以94岁高龄而逝。

  还记得我们墙门间的厢房中租住着一位绍兴籍的裁缝师傅,长得胖墩墩的,一脸和气。他有一手绝活是一边做裁剪,一边像“小热昏”一样,能说书讲故事。因此,我们这群小孩子都爱上他那里串门,听故事。他肚里货色很多,我们最爱听的是《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讲到精彩处,他还会哼唱几句,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可能是受他影响,我们几个小伙伴也学着讲起故事来。我记得很清楚,我们三四个人,躲在墙门间的门后,坐在长门闩搭成的条凳上,大家轮流讲。为此,我们这一时期看了不少小人书,以及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雪后捕鸟的生动情景:“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我和小伙伴在绞圈房后自家“小花园”中的捕鸟情景也十分有趣:在“小花园”的中央辟出一块地,在地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坑,找来一块薄薄的吂板,大小要正好罩住长方形的坑,用筷子削好三片约2寸许的竹片,坑中撒些米粒,然后在坑沿用一根短棒,下端抵住成扇形铺开的三片竹片,上端支起吂板,一只精巧的捕鸟器就成功了。它不需要“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因为“扇形铺开的三片竹片”是个机关,鸟要下坑啄食,肯定会碰到竹片,竹片就会撬倒短棒,吂板就会随之倒下,罩住鸟坑。我用这个方法,捉了好些鸟。下课回来,我们第一件事就是奔向“小花园”,远远地看到吂板合扑在地。这时,我们的心儿就像花儿一样开放……

  1985年老屋拆迁,我留下了绞圈房子中的几块窗棂和门饰。拂去上面的尘埃,那抹着金粉的门饰虽没有昔日的光辉,却暗红中泛着诱人的金黄光泽,分明带有时代的沧桑感,历史的厚重感。我们将它们视为“镇室之宝”,配上镜框,挂在我和儿子的新居中。

  是的,绞圈房子已经远去了,但它一缕乡愁,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作者简介:朱,名方波等,上海市人。曾任《上海老年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休天地》杂志主等。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年旅游专业委副主任1970年在《人民日报》首发杂文,2009年以一篇杂谈,促成了一项全市性的“迎世博”活动,最后诞生了新“沪上八景”。有《杂坛徜徉》《人生想曲》等专著十多本)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