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渡情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3-1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冯五洲】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汉江是长江的支流。在我们老家天门市,人们都把汉江称为“襄河”。汉江的北面是天门,南面就属于仙桃。由于汉江上桥梁很少,于是轮渡过江则成为了沿江两岸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

  汉江彭市渡口,是连接小镇与外面世界的纽带,以前从这里渡过汉江后、向南走不多远就可以上汉沙公路和上宜黄高速,现在更是可以从这里到“仙桃西”站上高铁坐动车通向四面八方。老家的父老乡亲,不管是外出发展创业,还是务工谋求生计,不管是年初出门,还是岁末归家,不管是衣锦还乡,还是铩羽而归,这个小小的渡口都是必经之地。它既为外出谋生的乡亲饯行,也在为归来的游子接风,这里每天上演着一幕幕的迎来送往、聚散离合。

  随着时光的流逝,从十几岁离开老家,转眼已经三十多年了,当年的懵懂少年,如果已是年近半百了。虽说荆州离天门并不太远,但归家的心路仍然显得有些漫长。衣锦还乡是每个游子最大的梦想,但现实往往会事与愿违,外面的世界很精采,但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抖落一地的尘土,踏上遥远的征途,近三百里的长路,从少年走到白头。

  记得读初中时,课本上有篇《木兰辞》,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当时我就在想,这花木兰是不是有点犯傻啊?为什么不在同一个市场上买这些东西,而却要跑东西南北那么多地方呢?这样不是更省事儿吗?慢慢地经过岁月的洗礼,经过生活中的一次次聚散离合,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花木兰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对家乡的依依不舍!这就如同现在的我,每次回到老家,总会到村子的东边看一看、村子的西边走一走,那个曾经就读过的小学,那个小时候买过糖果吃的老街,那个童年时摘过莲蓬的荷塘,那棵儿时攀爬过的老槐树……都投下了我深情的一瞥。

  今天,年前回家省亲的我,将要返回荆州,我又一次告别家乡,告别小镇,告别汉江彭市渡口,随着渡船驶离岸边,家乡的小镇也渐行渐远,我心里猛然间充满了离别的惆怅,酸楚的眼泪让眼眶有些湿润。船至江心,望着滔滔东去的江水,我情不自禁地哼起了杨慎的那首著名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轮渡很快靠到南岸码头,我背上简单的行囊,和其他乘客陆续离船上岸。这边已是属于仙桃的地盘。豋上高高的江堤,回头眺望家乡天门的方向,我突然有种“荆轲别易水”的悲壮:风萧萧兮“汉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在心里说,再见了,生我养我的家乡!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桑梓之地,让人眷恋。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份乡愁、那份故园情结越来越浓厚,所以,近几年来,每年春节,只要有空,我都会回老家看看。有首歌曲唱得好:“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生活的烦恼,向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然而,我的父母亲早已不在人世,每次回去,我只能伫立在父母的墓碑前,向他们诉说生活的烦恼与艰辛,诉说对他们的无限缅怀。时过境迁,物是人非,难免让我睹物思人,感伤不已。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这些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不是我儿时贫穷落后的面貌:马路越来越宽阔了,楼房越来越漂亮了,小轿车也越来越多了,乡亲们越来越富裕了。每次回家,看到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欣欣向荣,我感到无比欣慰。愿家乡岁月静好、人寿年丰!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