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们到达阿里山风景区已是傍晚。
阿里山位于嘉义县东,属由祝山、尖山、武峦山、大塔山组成的玉山支脉。秋冬观日出。阿里山以五奇,即日出、云海、晚霞、森林和登山火车最具特色而闻名遐迩。
吃罢晚饭,大家早早入睡,养精蓄锐,以便明日更好地观日出。清晨5点,闹铃响起,我们便迅速穿上向旅馆租借的棉大衣,乘上小火车向海拨2000多米高的观日台出发。小火车沿着祝山螺旋式攀升。人在车内,在短短半小时内要经历三种气温带。当龙眼树在小火车两旁闪电般的往后离去时,方知身处热带地区;当成片杉木代之龙眼树时表明已身处温带地区;穿越了杉木群,映入眼帘的便是红松、针叶松,这标志着我们已进入寒带地区。这时小火车经过第4次“8”形行驰,“刹”的一声离开祝山直达观日台,让人颇觉惊险,妙趣横生。
这天,观日者不少,大多来自大陆。上百双眼晴盯着山头,望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太阳出来了!”有人大声地说。刹那间一轮火球渐渐穿过层层云海,由深兰,变为鹅白色,进而泻出万道银光,把人、地、山、水点缀得分外美丽。整个变幻过程仅几秒钟。游客们不约而同地说:“妙!”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唐李峤的《日》云:“日出扶桑路,遥升若木枝。云间五色满,霞际九光披。”这正是阿里山日出的生动写照。
观毕日出,便至红桧树处。阿里山林种繁多,最著名的是红桧树。红桧树属柏科类,有神树之称,雄伟高大,高可达六七十米,树围五至八米,质地坚硬,是上乘木料。本来,台湾是世界上红桧树最多的地方,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人的野蛮砍伐使原始森林和植被都遭受严重破坏,红桧树所剩无几,目前仅剩20棵,最年长的一棵3000岁,最幼的为800岁。前者于1965年回归自然,躯干至今躺卧于地,以供游人观赏。
被砍伐的红桧树冒出地面的根部有1至3米高,参差不等,千姿百态:有一棵一半似男,一半似女,犹如夫妻,相向而抱,亲密无间,故称“夫妻树”;有一棵俨然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躯干,高矮有序,相互照应,尤似人间兄弟,故称为“兄弟树”;再有一棵从地里冒出两个躯干,一根似虎,一根似狮,名为“狮虎树”。这些树根鬼斧神工,神奇无比,令人叹为观止。
阿里山一年四季繁花似锦,春有山樱花、一叶兰、西洋苹果花、垂丝海棠、森氏杜鹃;夏有十大功劳、射干菖蒲、海宇、金钱薄荷;秋有贴梗海棠;冬有桃叶珊瑚、冬梅等。如此美景应了岳飞《池州翠微亭》中的一句话“好山好水看不足。
注:2002.10.20—29应台湾中山大学之邀,作者作为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代表团成员赴台进行学术交流。期间游览了阿里山。
(作者简介:朱林兴,上海市人,曾任上海财大城市室主任,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兼市府决策咨询专家。曾出版杂文集《桑穆随笔》,近年发表散文40多篇。)
编辑:杨东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