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洈水镇上“文化街”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12-2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雷元生】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晨风晓月,曙色初现,一声清脆的唢呐,打破了小街的宁静,唤醒了居室的情侣们。于是,街道两边的店门,吱吱呀呀地陆续开启,人们有条不紊地开始忙碌起一天的生意。

  虽然是小街一条,可门类齐全,从大型超市到日用百货、家电数码、烟酒副食、服装鞋帽、香火寿衣、渔具渔网、书画字匾、图书报刊、养生美容、医疗药店、休闲理发、麻将娱乐、蔬菜水果、山货特产,小商小贩,满街叫卖声声,吆喝不断。可说是应有尽有。本街上人所用必需品,足不出街,就全能买到,还真是方便至极!

  此条小街,诞生于实行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我亲自见证和伴随着这条小街一天一天地长大和变长。小街的前生,半湖烟水半边田,牧童扬笛大沟边。南面是紧密相连的九口堰,北边是环路舒展的几亩地,再北边是新杨公路,也就是洈水镇现在的建设路。九口堰是一连九个大堰塘,一直向东延伸开去。根据当时镇政府对本地的发展大计,规划决定在九口堰上修建一个综合型的大市场。于是,政府牵头,发动全镇及各村的运输机械,有290拖拉机、手扶拖拉机、推土机、碾压机共80多台套,齐心合力,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把个九口堰填得平平展展。就这样利用闲置的堰塘,变成了大市场的基地。镇政府把这个大市场的建设任务,交给了镇建筑公司,从图纸设计到建筑施工,半年时间,一个当时初具规模的综合型的大市场应运而生。买菜的,做餐饮的,卖服装的,开杂货店的,已是一应俱全。就这样,依托大市场的雏形,从现在的人民会场边开始,有能力的人家,陆续在这里征地建房。没多少时日,把一条300多米的场地,竟建成了街道。从此,此地便热闹非凡了。

  来这里落户的人,可以说是洈水地区的能工巧匠,文化精英。他们不约而同地都聚居在了这条小街上,有爱好诗词歌赋的,爱好琴棋书画的,音乐舞蹈的,也都是各具所能。每到晚上,这街上自发组织的小乐队聚在一起,一曲接一曲悠扬的音乐声不绝于耳,街道上的广场舞,蹦唧蹦唧地跳个不停,真有一种大城市的风景呈现。每逢政府部门或民间组织的文艺活动,都少不了这条街上的精英们出场。

  当时我在镇文化站工作,我想到,这条街,应该有个响亮的街名。我根据本街的特征,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我便建议城建部门,取名“文化街”。城建部门采纳了我的建议,不久后,一块上有“文化街”三个大字的不锈钢牌,就立在了西头街道上。文化街就定名了。从此,文化街成了洈水地区的各界重大活动的人选的主要来源地。

  随着洈水的发展,国家把洈水风景区纳为全国重点体育旅游重镇的规划,文化街上的男女老少,成了洈水各种活动的主力军,市镇组织的千人广场舞大赛活动,村居的文化活动,风景区组织的展演活动,民间组织的庆典活动,都是文化街上的精英们出来编词编剧,编排导演。并且,每届的文化活动赛事评选,都是文化街上的人员所演出的舞蹈、小品、曲艺节目、歌唱节目等折桂夺冠。

  文化街的诗词歌赋、书法作品、文学作品都在市级、省级、国家级有大量的选登、刊发或编入书籍出版。这说明“文化街”名副其实。

  文化街发展近40年,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复兴强国梦,都相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外来的游客,也三三两两地到文化街逛几圈,耳闻目睹了文化街的风采,渐渐地,洈水的文化街,在外界也小有名气。我们切实希望文化街的人们更加努力,争取把文化街这个响亮的名字推向世界,让普京、特朗普们都知道洈水有个小小的文化街。这是我的夙愿,让千百年后的文化街,留在世界的街道名录上!

 

  (雷元生,笔名雷工,现年70岁,曾任湖北省松滋市西斋镇文化站站长,长期从事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以及歌曲、小歌剧、曲艺创作,先后创作并发表古体诗词1200多首。出版有七位诗人合著的《当代诗人选集》,作品入选《松滋老作家文丛》《松滋诗文》《松滋诗词》等书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