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云联塔记游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0-03-2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东鲁】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5月6日,我与从武汉兴回松滋故里的忘年文友邹义伦先生夫妇复游云联塔。

  车出松滋城区向北而行,过朱家埠,越湾,穿过一片清翠欲滴的丛林,宝塔水库四个白色大字便清晰地映入眼帘。云联塔就矗立于宝塔水库东北面的宝塔山上。

  于塔,我见过一些,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杭州西湖的雷峰塔,北京的白塔,宁夏中卫市中国最大的喇嘛塔群108塔,但均无重游的欲望。我也听过一些关于塔或与塔有关的故事,这些故事于我总也调动不了多大情绪。唯云联塔,我是多次到过,并想知道那些关于塔或与塔有关的故事。这大概是由于云联塔是立于我的故乡的缘故吧。从地域和情感上讲,云联塔是我的塔。


 

  云联塔是一方胜景。我们到达云联塔下,正值早晨八点。初夏的丽日,给古塔着上红妆,使这位163岁的老人显得精神矍铄。宝塔周围,蝴蝶翩飞,黄的、白的、灰的、花的,构成一幅蝶舞图。婉转的鸟鸣,和紧邻的云联寺内传出的诵经声相互应和,悦耳成趣。地上的草尖上,点点露珠儿在朝阳的映照下晶莹剔透。那些一束束、一丛丛的白色的刺花儿开得正艳,恰如拱月的满天星斗。高高的槐树和那些不知名的灌木紧紧地绕塔而生,浓浓郁郁,青荣繁茂。登塔南望,宝塔水库尽收眼底,已经加固正在修饰的库堤如巨龙一般,显得坚固无比,虽经去冬今春近五十年未见的干旱,库水仍丰,波光粼粼,清清泠泠,碧绿如玉。伫塔北眺,滚滚东去的长江更增添了登楼者临风的豪气,而一座老城古镇就如长江臂弯里一颗璀璨的明珠。置于这一生机盎然、浑然天成的景致中,我们的心情也格外爽朗,真有 “封江宝塔参天立,荆楚山河缩地来”之感。

  云联塔是一部经典。虽不是鸿篇巨制,但其内涵深邃而厚重。整座宝塔设计精巧,外型壮观。据资料记载:云联塔始建于1848年,即清道光二十八年。宝塔为砖石仿木结构,共5层,高20米,呈六角形,底层每边长3.68米,顶层每边长2米。从塔底拾级旋绕而上,至第三层,可瞰老城全貌,登其顶可极目江北。第一层青石楼面,可50人席地而坐,其余诸层皆木板地坪。塔东原置有石人、石马群雕,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就让我们来触读这部经典吧。塔门向北,第一层门楣上“云联塔”三个大字苍劲有力,雕绘有花型边纹。进入一层,有一个硕大的空间,厚重的青石地面。地面上积满了厚厚的一层槐花,用手触摸柔柔的,闻之,则有暗香扑鼻。真是天赐的坐毯!可以想象风吹槐花扑门而落的景象。原来花也是想家的呀。在塔内自一层旋绕而上,每个台阶均由巨石垒就。每层皆有窗口,有的为圆型,有的为长矩形。层与层之间用厚木板隔开。可惜二、三、四层木板都损毁了,只有第五层尚存,但中间也留有被人火烧过的痕迹,只能小心踏足于上。

  下得塔来,我凝眸塔身,虽晴天丽日,仍满眼风雨,满目沧桑。宝塔飞檐翘角上的风铃没有了。风铃是塔的歌喉啊,没有了风铃,塔就成了哑巴,云联塔纵有心灵也不能歌唱了。想当初,宝塔竣工,清风徐来,风铃叮当做响,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天籁之音啊!塔身上长满了灌木,有的枯枝败叶,有的斜枝倒颠,仿佛在向人们诠释着云联塔的年轮和凄苦。那些圆形或长矩形的窗口经百余年风雨穿行,也给人留下攀踏的危险之感,让人不寒而栗。此时,我轻松愉快的观光之心一下子变成了如铅般的凭吊之重。是啊,不仅云联塔,还有云联塔的家族老城境内的“开利寺”“登云楼”“关帝庙”“一柱观”、“文昌宫”等早已灰飞烟灭了的诸多胜迹,什么时候能魂归故里呢?

  我徐步在云联塔下,思绪万千,不绝如缕。云联塔经163年的风雨沧桑,它早已成了一部历史,一种文化遗产,一个地方的符号和一群人的图腾。它是文化瑰宝,它是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象征。它的存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么?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云联塔也被革命了。它的头被一群神经质的人用拖拉机加钢缆拉掉了。我第一次怀着朝圣般的虔诚来到云联塔,这里竟成了臭气难闻的牛栏。可1981年它恢复了身份,湖北省政府拨专款进行了修复。2010年松滋市政协全会,我提议将老城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个大会议题。虽然我的意见未被采纳,但老城人民已经认识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赐资230万元的云联塔维修工程项目正在落实之中。在老城文物园,镇委副书记王德金告诉我,修复之后的云联塔塔顶和它的原始附属设施将全部复原。

  好啊!祝福你,我的永远的云联塔!

  2011年5月7日于菊花间

 

  (作者为全国各地杂文学会联席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杂文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湖北杂文》执行主编、湖北省松滋市杂文学会名誉会长。先后发表杂文集《长舌谈》、散文随笔集《人生点睛》、诗歌集《恋歌》等14部)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