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散文:姑母的情怀——献给小姑母肖来凤75岁生日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1-01-07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肖学平】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在我直系骨肉之亲的亲人中,小姑当属我终身难忘的一位嫡系长辈,她是我心灵深处除了母亲外最能让我体会到母爱的人。几十年如一日,那种血浓于水的真情实感,在我内心承载了太多太多的美好记忆。

  小姑出生在1945年,因在县城师范学校读过书,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女性。她身材高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显得精干神气。她为人诚实善良,办事果断干练,举手投足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和温暖。

  

 

  小姑2020年秋天留影

 

  小姑在娘家时,正好是我童年时期。至今难忘的是,小姑的欢声笑语、关爱体贴、呵护照顾,给我的童年增添了许多欢乐与幸福。

  儿时对小姑印象最深的是她在县师范学校读书。因处于灾荒年代,人们大多食不果腹,读书之人更是苦上加苦!一次,我随母亲到学校给小姑送炒面(大麦炒熟后磨成的面粉),面粉用竹筒子装着,说是小姑在校时常饿肚子,从未吃饱过,面粉可以充饥。我被小姑立志读书、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从那时起,小姑成了我心目中最崇拜的人。

  小姑的人生选择,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1963年,小姑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经人介绍,小姑相识了姑父;据说:小姑的终身大事,不仅爷爷奶奶关心,她的两个哥哥(我的父亲和二叔)更是关心备至。至今,姑父风趣地告诉我:“你小姑嫁到我们谭家,是经过‘组织严密考察’后才决定的。”是的,听父亲说,那时姑父在离县城较远的玻璃厂工作。一天,父亲和二叔顶着烈日,打着洋伞,穿着布鞋,步行几十里路与姑父见面。父亲他们兄弟俩瞧见姑父英俊潇洒,活泼开朗,诚实勤奋,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在朦朦胧胧的记忆里,小姑出嫁那天,柔和的阳光充满温馨,门前的小河静静地流淌,满座的宾客与小姑话别;可小姑总是有揩不干的泪水。我们深知,依依惜别亲人的小姑,她舍不得娘家,舍不得爷爷奶奶,舍不得哥嫂及侄子们,舍不得所有的亲人。可小姑哪里知道,我们更舍不得她啊……

  小姑出嫁的地方属县国营农场(棉花原种场),也是姑父土生土长的地方。在我的记忆中,小姑到姑父家后曾搬迁过二次,起初的茅草房因遭洪水淹没而倒塌;灾后刚建起的房子,因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搬到了离棉花原种场及公路较近的地方。后来的住房是一栋座南朝北砖瓦房,房屋旁边是一条弯弯的沟渠,渠的两边是一排排郁郁葱葱的杨柳,哗哗的流水从屋边淌过。渠道的对面便是棉花原种场的所在地。站在小姑门前眺望,远处是大片大片的良种繁育基地。随着摇曳的春风气息,田野里的空气散发着泥土独特的幽香气味。

  每年春节,我们都要到小姑家拜年。亲爷爷和亲婆婆总是热情周到地招待我们,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要留着招待小姑娘家的客人。那时,到小姑家拜年,成了我们儿时最贪恋的幸福时光。记得我读小学时,小姑他们新落成的房屋门前贴着一幅醒目的对联。“紫气东来心想事成,春回大地福如东海”。几十年后再回忆起那幅对联,似乎当年就寓意着一种美好的向往。

  1964年,姑父被光荣录取直属中央军委管辖的北京卫戍部队。从此,小姑便成了光荣军属。在光荣军属家里,三代同堂,亲爷爷和亲婆婆年龄偏高,两位表妹尚年幼,另有一侄女随亲爷爷他们住在一起。小姑承担着上有老下有小的重任,她牢记娘家“孝敬老人、相夫教子、邻里和睦、贤德仁厚”的家训。几年时间里,小姑把一个小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和睦温馨,其乐融融。那些年,算得上是小姑度过的最艰苦的岁月。

  

 

  小姑和姑父

  县直棉花原种场,是向全县推广棉花优良品种的科研基地。科学种田,良种繁育,春种秋收,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小姑以一名妇女干部的身份,带领广大妇女建功立业、自强自立,做一名有智慧、有能力的女强人。

  夕阳西下,地里的人们都纷纷收工回家,男人们都三三两两聚到门前抽烟聊天,女人们却一刻也闲不住。

  晚间时刻,是小姑最闲的时候。她会在煤油灯下静静地坐下来,一声不吭的做一些针线活。她的熬夜及付出,换来的是一针一线的千层底,一针一线的毛线衣,换来的是一家老小的新鞋和新衣,一家人的欢乐和幸福。

  在我的记忆里,亲爷爷和亲婆婆都很喜欢小姑,瞧见这么能干的儿媳妇,总是整天笑得合不拢嘴。住在一起的侄女,与小姑相处似亲生母女一样,侄女有什么心里话总是对小姑说。小姑对侄女十分关爱,读书就业,喜结良缘,都倾注着小姑的一片真诚。侄女心诚感激,知恩图报。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家庭温馨和睦。小姑用生活中平平凡凡的小事,点点滴滴的真情诠释家庭的温馨。和睦的家庭,宁静的港湾,春风和煦,波澜不惊,赢得了乡里乡亲的一致赞美。

  小姑是一位情感十分丰富的人,她把多少热情都献给了亲人们。她的情怀像水一样清澈透明,像阳光一样灿烂温暖。

  可能我是大房长子的原因,小姑对我更是关爱有加。在我生病时,遇到困难时,她总是用纯真的情怀,用深情有力慰籍的双手,用熟谙的眼神呵护着我,温暖着我。

  1965年,持续降雨使得江河的水位居高不下,独立的老家大垸,因江堤溃口而遭到洪水袭击,农田淹没,房屋倒塌,我们一家人被救援到江堤上避灾,我被送到新江口外公家照顾。

  一天中午,我随几位比我大的伙伴到附近堰塘里游泳。谁知刚一下水,倒霉的我左腿碰上了一个砸碎了的玻璃坛子。顿时,一道长达一寸多长的伤口鲜血直流。当时,我用衬衫包扎伤口。后来,由于父母忙于灾后自救,忽视了伤口的药物治疗。而采取的是茶水冲洗伤口,苦瓜叶子浮贴消炎的土方法。一月后,伤口严重感染,因流血化脓导制行走不便。

  小姑得知消息后,十分心疼地将我接到她家里,请诊所一位姓孙的医生给我治疗。小姑每天陪着我到诊所打针换药,冲洗消炎。在长达半个多月时间里,由于小姑的精心护理,伤口逐步得到癒合。小姑乐此不疲的疼爱呵护,神圣温暖的关怀照顾,使我能在她厚实的翅膀下栖息和治疗,真的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至今,左腿留下了我对小姑知恩图报的永久印迹。

  人生的跌跌撞撞,坎坎坷坷,都是成长的过往,也是途径的驿站。儿时的我,生活在血吸虫泛滥成灾的湖泊边上。因为长期跟随爷爷到湖里捕鱼,而不幸染上了血吸虫病。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生活在重疫区的人们,不知有多少人遭遇感染,又不知有多少人命归黄泉。党和政府为了使血吸虫病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分别在各个大队(村)建起临时医院。恰巧,我们大队的临时医院建在离小姑约二三华里路远的地方。

  那时,治疗方法主要是吞服一种药丸子。服药后会引起头昏、头痛、恶心、腹泻、四肢酸痛乏力,反映特大的病人,还可能出现意外死亡。

  小姑深知治疗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生命危险,她时刻惦记着我,担心着我,关爱着我。每天下班后,她都要抽时间买一些补品之类的东西看望我。每次到病房总是百般抚慰,堪以告慰:“平儿,你是家里的老大,是父母的希望,你要听医生的话,加强营养,卧床休息,争取早儿康复。”

  “平儿”,小姑这句亲切而习惯的叫唤;“加强营养”,句句饱含深情的叮嘱与抚爱,是那么亲切,那么滋润,那么温暖。瞬间,感激的泪水扑簌簌地滴落下来。

  泪眼朦胧中,小姑默默地离开病房。望着月光照射着小姑离我而去的身影,此刻,一股暖流融入心房。

  1979年下半年,小姑随姑父调往北京,安排在国家农业部招待所工作。上世纪70年代的故乡,物资匮乏,闭关自守。谁家有个城里的亲戚或是城里工作的人,总是让人羡慕不已,更何况我有在北京工作的小姑和姑父。那时,我一直引以为荣,感到自豪。

  小姑远离故乡,更是惦记着家里的亲人。在通讯还十分滞后的年代里,主要靠写书信联系,通过书信向家人问候。于是,我便成了给小姑写书信的代言人。

  在老家时,小姑无愧于心,照顾侍候身边的亲爷爷和亲婆婆,对两位老人体贴入微,关心备至,照顾有加,使老人心情舒坦,幸福绵绵。为报答爷爷奶奶对她的养育之恩,她将两位老人接到北京,让他们饱览北京的美丽风光,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实现老人向往北京的夙愿。

  

 

  小姑和两个女儿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传统的理念早已渗透到小姑的血液中。她不忘根本,知恩图报;常念祖先之好,常怀祖先之恩,常传祖先之德。几位老人离开人世后,每逢回到老家,她总忘不了到老人的坟前烧纸悼念,以孝举来寄托哀思。

  小姑与我的父母之间,奇妙地显现出不可分割的亲情关系。无论相隔多远,无论分别时间多久,总是相互牵挂着。这些,我无法用语言表述。

  多少次,小姑总是回忆哥嫂对她的好处,总是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哥嫂,时常从北京寄来衣物及药品之类的包裹给他们。

  1995年,正值秋夏之交,小姑把母亲和大姑接到北京,并对我说:“平儿,***辛苦了一辈子,也从来没出过远门,这次来北京,就让***在我们家多住些日子。”没有闲过一天,更没有见过世面的母亲,终于在小姑的关心下停下了脚步。在小姑家闲住的日子里,姑父每天起早买菜做饭,热情地为她们服务。小姑全天候地陪伴着她们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母亲似刘姥姥进大观园,样样新奇,眼花缭乱。享受这样的待遇,母亲不好意思久住下去,总是按捺不住,多次提出要回家。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晚上,在海军大院工作的表弟给小姑打来电话;说是有一副司令员乘专机飞往武汉,能否让伯母随行回家。第二天上午,我乘车赶到武汉军用机场。母亲怀着依依难舍和归心似箭的矛盾心情,满载着小姑一家人的深情厚谊走出机场。见面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次把小姑和姑父他们一家人都破费了。”紧接着又说:“是你在北京和我一起回来就好了,飞机上面还空两把位子无人坐哩……”

  2012年初春时节,阳光柔静,气候温润。小姑和姑父专程从北京赶回老家,参加母亲80岁生日寿宴。得知这一消息,我们无比高兴和激动。有从北京远道而来的贵客,真是蓬荜生辉,柴门有庆。

  这次小姑和姑父专程回家,退掉了我们事先已订的宾馆酒店,心甘情愿地和我的父母住在一起。小姑他们像是在自己家里一样,做饭洗衣,打扫卫生。他们兄弟姐妹住在一起,回忆往昔,拉着家常,搓着麻将,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小姑和母亲住在一个房间,姑嫂之间胜似同胞姐妹,她们闲聊一些陈年旧事,一聊就是三更时辰。

  时光如流,转眼间,小姑他们要回北京了。相逢又告别,归帆又离岸,是往日欢乐的终结,离别的滋味是凄凉的。纵然有千般的舍不得,心中的那份舍不得,只能是互相体谅。亲人们含着泪水,默默挥手与小姑他们话别!这份难忘的温馨时刻,只能在心中期待着又一个春暖花开。

  小姑刚一回到北京,就给我打来了电话。在告知旅途顺利后,重点向我透露了母亲夜间尿频的事,说是母亲一个晩上有五六次起床,她再三叮嘱我们陪母亲到医院做一下检查。

  长期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母亲,从来不告诉我们身体有什么不舒服,有点小病总是自己扛着。那些年,我们只注重了母亲的高心病,而忽视了长期服用降压药而带来的后遗症。真没想到,经医院检查,母亲已是尿毒症晚期。

  不幸的消息传到北京,小姑心如针扎,心疼无助,泣不成声。她在电话里安慰母亲,一边求医寻找治疗方法,还及时给母亲购买药品和轮椅。在后来一些日子里,小姑时刻挂念着母亲,电话里总是传递着姑嫂之间的深深情谊。

  

 

  表妹带小姑姑父来武汉相聚

  第二年初春,小姑借母亲的生日,又专程从北京回家看望母亲,并约大姑一起在老家陪着母亲。那时,母亲主要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可真没想到的是,小姑这次回家看望母亲,竟然是姑嫂最后一次见面。

  小姑有着自己朴素的人生观,她能以她善良的内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她是一位处事为别人着想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让别人感动的人,对任何人都特别好的人。她利用和姑父在北京工作的有利条件,热情接待家乡的亲人和朋友。

  那些年,凡到北京读书的,旅游的,就医的,办事的老乡们,都少不了和他们联系,好多朋友都要到小姑家品尝姑父亲手做的美味佳肴。至今,许多家乡的老朋友还回味无穷。

  小姑家的亲戚差不多都到过北京,全家人以满腔的热情接待和侍候每一个亲人。我曾两次到过北京,只不过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过客。虽然时间短暂,但印象特深。除了北京城的气势恢宏,天安门城楼的雄伟壮观,颐和园的幽静典雅,八大岭长城的气势磅礴外,另有一个最深的印象是,小姑和姑父的热情。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到北京。姑父和表妹夫亲自到北京火车站接我的难忘情景。

  后来,我一直没有机会到北京。小姑和姑父曾多次电话邀请我到北京做客,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告诉他们:“等我退休后就有时间来北京看望您们了。”谁知退休后的我,又有了新的工作岗位,又肩负起“招孙办”的工作任务。

  有人惦记是一种幸福,被人惦记是一种满足。小姑的关怀与温暖,如涓涓流水,永远在我心中温婉地流淌。当思念的闸门打开后,我怎么也忘不了小姑对我儿时的那份呵护和关爱,怎么也忘不了小姑对我成长路上的一路支持与鼓励,怎么也忘不了小姑在我婚礼上的美好祝福!怎么也忘不了小姑从北京专程赴武汉参加女儿的婚礼,怎么也忘不了小姑为母亲80岁生日及生病后二次专程回家看望。更忘不了疫情期间小姑和姑父对我们全家人的问候与关怀……

  岁月无情,时光无声,不知不觉,小姑已是一位奔八的老人。

  去年夏天,小姑和姑父随表妹到恩施路过武汉。我和妻子在一家酒店与他们短时间会面。两位老人虽已高龄,却神采奕奕,满面春风,光芒依旧。我知道,小姑和姑父晚年是幸福的,我更知道,让别人幸福的人,自己一定是一个最幸福的人。

  几十年如一日,小姑和姑父相濡以沫,情感甚笃。姑父是一名军人,是家里的一棵大树。在我心里,姑父神圣伟大。他从农民到工人,从工人到军人,从军人到官人,品味了生活的甜酸苦辣,锤炼了刚正自强的品质。姑父一生慈善,正直朴实,风趣幽默,豁达开朗。有姑父崇高的品格,与小姑共同培养了两位优秀的女儿,能干的女婿,聪明的孙子,建立了一个永远充满着欢声笑语的和谐之家,一个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幸福之家。

  

 

  小姑祖孙三代合影照

  人生的幸福是自己创造的,浪漫夕阳下的小姑二老,正在收获着幸福的果实。每逢酷暑寒冬,他们都要远离城市繁华的喧嚣,选择宜居宜住的旅游胜地,舒适休闲,宁静淡然地漫步于山林小路,一览大自然的万般风情。

  人老心不老,开心便年少。茫茫人海中,小姑他们结识了几十年友好交往的老乡挚友。定期相聚是他们共同的期待,唱歌跳舞是他们共同的最爱,打牌娱乐是他们共同的爱好。

  是的,天有春夏秋冬,顺其自然就好,人有喜怒哀乐,知足常乐就好。

  小姑的晚年让我赞叹不已;小姑的情怀,是我一生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力量源泉。对小姑的感激与思念,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唯有将小姑的慈爱与善良,永远铭记在心,传承后人。

  唯愿小姑六十年前那幅“紫气东来心想事成,春回大地福入东海”的对联永远喜气盈门。

  唯愿上苍留给我一个愿望,我会双手合十,默默祈祷,让岁月绕道而行,愿小姑和姑父春秋不老,日月昌明,健康长寿,厚福无疆!

 

  2020年12月(庚子年农历冬月初)写于武汉

 

  (作者简介:肖学平,湖北省松滋市政协三届、四届副主席,正处级资政员;历任区(乡镇)党委书记,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人事局长,农工部部长(农委主任)等职,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曾在《紫光阁》杂志发表人物通讯《惭愧万家百姓心》在《湖北日报》《湖北报告文学》《党员生活》《领导工作研究》《省直机关党建》《企业家》《人才》等杂志发表理论文章、论文数十篇。其中《乡镇党委制度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借改革东风,抓企业党建》分别被中央党校出版发行的《中国社会科学文库》《跨世纪改革发展战略文献丛书》收录。与省委党校教授合著《现代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一书。在大楚英才网东方乐读、高成文学百部百册等微刋发表散文、诗歌若干篇首。)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