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六十三载,一首壮美长诗的谱写与传承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1-07-15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吴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网吴超散文63载,一首壮美长诗的谱写与传承.jpg


在湖北松滋西南边陲,有一条全长8968米的大坝,它用蜿蜒曲折的身体,围住了近6亿立方米的淡水。

春秋更迭,波光潋滟。

当清晨的第一抹阳光从东边洒向水面,大坝之上,游人如织。一本用花岗岩雕刻而成的“石书”,静静地躺在大坝顶端,它记载着大坝的修建历史。巨大的岩石前,一位年轻的教师,被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学生围在中央。此刻,她化身优秀的解说员,用一段段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涤荡着少年先锋队员的心灵。

在他们的脚下,是洈水大坝,被誉为“亚洲第一大人工土坝”。它长长的,像一条沉睡的巨龙,更像是一首气壮山河的长诗。这首长诗,是10多万人民群众写的,是他们用锹镐和推车写出来的。

曾经,这里是一片被自然灾害蹂躏的土地。汛期,洪水如巨蟒,吞噬村庄,冲毁良田;灾后,瘟疫如杀手,冷血无情,夺命无数。频发的灾害致使当地广大百姓身处悲鸿的哀鸣声中,失去安身之所。

1958年9月,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之下,湘鄂两省10多万人民群众,毅然决然地集结于此。他们带着双手、带着简易工具、带着征服自然灾害的决心,开启了一场移山筑坝的伟大壮举。

年近8旬的老人丁永玉,1958年参加大坝建设时才15岁。可当年那一声巨响,让她至今难以忘却,回忆起来仍深感悲痛。

那天同以往没什么区别,工人们就着野菜,喝着可以数得清米粒的粥解决了早餐,但修筑场上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没有人顾得上饥饿。由于锹镐挖不动大山的石头,为了取土,他们必须用自制土炮炸山。年轻的爆破手上山选定了爆破地点,一共埋下了5枚土炮。一切就绪之后,点燃引线,工人们望着爆破地点,做出一副准备取石的姿态。

火花顺着引线移动到土炮的位置,瞬间引爆了炸药。

“1、2、3、4......”远处传来4声巨响,然而剩下的一枚埋在土里,迟迟不见动静。

“哑炮?”此时,人们停下手中的劳动,纷纷看向土炮的位置。

“我去看看。”爆破手正要前去,被人拦下来:“别去,小心炸药。”

土炮若没有爆炸,在运石过程中势必存在隐患。土炮若不及时引爆,等着运石的工人就无法开工。

“我埋下的炮,不能耽误工作进度!”说着,爆破手继续向前,小心翼翼地来到埋炮位置。

突然,“咣”的一声,再次传来巨响。远处的工人连眼睛都不敢眨一次,他们看得很清楚,那名爆破手,随着山上的石头,一齐被土炮炸飞了出去,只剩下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被几块石头压在下面。

“快救人!”他们纷纷丢下手中的工具,冲到爆破手的身边,将压在身上的石头扔到一旁。然而,爆破手哪还有一点生命的迹象?他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天,他永远闭上了双眼,沉睡在这片战场上。

15岁的丁永玉当年并不能理解,为什么明知危险,却还要向前冲去?

同样为建设大坝工程献出宝贵生命的,还有常把“共产党好,要跟共产党走”挂在嘴边的易远直。1952年春末夏初,荆江分洪工程启动。易远直积极响应号召,带上干粮、草鞋和一部独轮车,日夜兼程,步行一百多里赶到工地,汇入30万建设大军洪流之中。

1958年,他像当年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建设一样,风尘仆仆地赶往洈水工地。往日的劳模不减当年,在这里大显身手,挥汗如雨地干。易远直是民工连长。在洈水大坝工地上,他引导大家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竞赛中,工地上挖山运土筑坝,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易远直的手推车跑得欢,车头上总是插着一面小红旗,因为他总比别人装得多、跑得快。工地上的喇叭总是播送着他的事迹,黑板报上标着他的名字。

一天午后,天下着小雨,易远直像往常一样架着装得满满的独轮车一路小跑。由于路面湿滑,意外发生了,他整个身子重重地扑倒在手推车上,导致内脏出血……就这样,一个新中国的农民走完了人生道路,将自己年轻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社会主义水利建设事业。这年,他才39岁。

然而,远不止他们,还有很多很多个他们,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大坝。

1980年的一天,当最后一块石头被放上大坝,曾经钢筋铁杵的碰撞声顿时变成了震天撼地的欢呼声。那一天,37岁的丁永玉来到了竣工现场。望着前方用双手堆出来的,看不见尽头的大坝,她读懂了那些不顾生命危险向前冲去的英勇战士的内心。她在想,那些至死连姓名也未曾留下的英雄,此刻看到这般情景,应该会安息吧?或者,应该会和他们一起欢呼吧?

22年,他们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创举,将原先肆虐湘鄂的巨蟒,变成了泽被五乡的厚德之水。

41年,洈水在后人的精雕细琢之下,成为了闻名遐迩的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成为“三峡——洈水——张家界”这条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赋予“楚南仙境千岛湖”之美誉。

2016年10月21日,第三届中国汽车(房车)露营大会暨第一届湖北省汽车运动嘉年华在这里举办,无数闻名而来的内外地游客观众,看到有着“亚洲第一”之称的壮观风景,无不为之惊叹。

那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孙子来到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顽皮的孙子翻过石头护栏到坡面,捡起石头投进水里。见状,老人发出严厉的呵斥:“别胡闹!那是你爷爷辈的工人们,一块一块从山上搬下来的石头。”小孩看着爷爷,有点害怕,又似乎懂得了些什么。走在大坝的道路上,小孩将些许地面的垃圾捡起来,扔进了垃圾箱。爷爷抚摸着孙子的小脑袋:“这样才对,要爱护它呀!”

物换星移,沧桑巨变。今天,这里已经形成了“核心景区+汽车营地+体育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洈水模式。

父母陪着孩子放飞手中的风筝、老爷子陪着老伴漫步在洈河岸边、情侣们惬意地躺在绿草坪之上......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而那本记载历史的“石书”,也代表着一种舍生忘死、造福人民的大坝精神,成为历史长流传承不息的“活教材”。


(作者简介:吴超,网名“学爬树的车”,湖北省松滋市洈水镇人,现为解放军某部士官,擅长写作、书法,其文字作品和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