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佛——《李叔同文集》读后之一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2-12-06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杨德春】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在阅读《李叔同文集》的过程中,常常掩卷沉思:40岁以前的豪门公子,正值花天酒地时,为何能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如此惊世的成就?正在如日中天的黄金韶华,为何抛妻弃子遁入空门?满腔救国济世的热血,何以遽然冷却?有些动人的情景和费解的禅理,也久久萦绕在我的脑际。今天,读完了李叔同——弘一大师的文集,静默良久,终于要写点东西,以志心迹。


乐杨德春散文佛.jpg


何以决然入空门


关于李叔同出家的缘由,学者们一直认为是他一心向佛的结果。诚然,弘一大师在本书的开篇《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一文中,叙说了他出家的两个原因:他父亲虽出身官宦之家,高中进士,一生为官经商,却虔诚信仰佛教。而且,他从小就跟着长兄读念佛门经书。他把这样的家庭熏陶和个人成长经历,说成是他出家的“近因”。从日本学成归国后,执教于杭州。当年的杭州寺院繁多,佛事频仍,僧侣风光,为世人所瞩目。后有大师的同事挚友夏丏尊先生的荐介,而且多次相伴亲临几处佛寺感同身受,以致其初心已定。他把这段过往,称为他出家的“远因”。

遗憾,我读完全著,其中包括文学界佛教界几位大师的赠诗赠语,以及夏丏尊先生为本书所写的序,发现都没有涉及到弘一大师出家的另外缘由。我上网遍查,都沿袭于大师自己的“两因”说。

我想,大凡出家人,都是全心向佛的,都是广造善业的。但我以为李叔同的出家,从深层次说,应该还有另因,那就是他对喧嚣的红尘,对冷酷的社会,对腐朽的国家失去了信心和希望 ,甚至怀有强烈的厌倦、憎恶心理,看到了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都在无期之遥。这应该是他避世出家的“主因”吧——您听我说:

他与初恋杨翠喜,郎才女貌,且是尘世知己、艺术知音。但梨园弱女杨翠喜不幸被清亲王奕劻、载振父子及清朝遗老王益孙等人几次转卖,难逃樊笼。而无权无钱的他,竟无力救助自己深爱的红颜!后来,当他的长兄与他分家时给了他30万银元时,他怅然面对,凄然而曰:当年若有这多钱,何忍碧玉陷泥潭!当得知杨翠喜积郁成疾花年早逝时,他沉痛不已。这一生离死别的悲剧,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他的生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只是小妾,从来被家人歧视,他自己当然也就是庶出而非嫡子。而且,同父异母的长兄虽在执掌家权,但对他出身卑微的母亲却极少关心眷顾。因此,他常为母亲的遭遇愤愤不平,心痛之至,但声言不得。这种人世间的冷漠,人情的寡淡,在他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灰暗烙印。后来,他在律诗《母之羽》中,对母亲的凄凉人生和不幸逝去,表达了深切的缅怀和哀悼。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里,在匪兵官绅的压榨下,他的原本富裕的家庭濒临破产。而且,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清王朝在作最后的垂死挣扎,对进步人士、对革命者进行血腥的剿杀。家人离散,亲人逝去,生灵涂炭的现实,让他难以承受。他深觉家国破碎、民不聊生之悲哀。

因此我想,李叔同的出家,除心之向佛、佛之召唤的主观因素外,还有国家社会腐恶不堪的客观因素的存在,而且这是决不可忽视的外因。

 

当然,先贤们的慧眼比我看得更全面,学者们的功力也比我研究得更深透。他们对于弘一大师的出家,高度强调主观因素而忽略一切,也许是出于当时自身的“政治避嫌”,出于对大师的崇敬,希望避开大师被“逼上梁山”的非佛缘,以完美大师佛性大智慧大觉悟的形象。若如是,我当三拜之!


(2022年11月29日)


(作者简介:杨德春,湖北省松滋市街河市镇向上中学退休教师,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松滋市作家协会会员,松滋市东方书院特聘撰稿人,出版有50万字诗文集《红尘过往》)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