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州有九水,涔水其一。滔滔涔河,奔腾百里,汇入兰江,涌进洞庭。沿途风光旖旎,山秀水清。在涔水源头不远的地方,一座单孔石桥飞架涔河两岸,如彩虹飞渡,十分壮观。石桥名叫松祝桥,建于大清乾隆年间。
松祝桥自建成后,它的传说故事就跟它桥下的涔河水一样,长流不断,一代又一代传颂至今。
相传,石桥建成不久,有人看到天黑之后桥上有两只金鸭子一摇一摆,在桥上走来走去。白天金鸭子不出来,只有到了夜幕降临之后,尤其是月黑风高的夜晚,金鸭子双双来到桥上。夜色下,只见两团金光在桥面闪烁,时而发出一两声“嘎嘎”清脆的叫声,给山间原野平添了几分神密的色彩。稍有响动,两道金光一闪,桥面又漆黑一片,金鸭子不知所踪。
就在松祝桥建成的几年里,暖水街已经成了名满洈水河上的航运中心,物资集散的商埠重镇。从乾隆年间开始至民国时期,暖水街走过了由中兴到鼎盛的辉煌灿烂的岁月。
在孙家祠堂边上有家小杂货铺子,店主姓孙,老板有个独生儿子,街坊邻居都叫他孙秀才。孙秀才人品好,心地善良,还是有口皆碑的孝子,很受人敬重。秀才自小读书勤奋,十几岁就考了个秀才,后来又成了澧州书院的一名廪生,只等来年开科乡试,博取功名。
没有想到他母亲生了一种怪病,卧床不起。父亲一边照料店铺生意,一边又要照顾生病不起的妻子,实在忙不过来,只好捎信要儿子回家。
秀才的父母婚后很长时间没有生育,二十好几三十来岁才生了这个宝贝儿子。夫妻二人对儿子百般呵护,一门心思都用在了儿子身上,没有在意生意发展,一家人靠着小本经营勉强维持日常开销。孙秀才母亲病后多方求医,也没有多大起色。一天,听说闸口往西有位名医,有起死回生的手段,孙秀才赶早从暖水街出发,到了地界打听访问,终于找到了这位奇人。他给老医生详细介绍了母亲的病情,老医生沉思了很久,才提笔开药方。方子里有几味药比较贵,老郎中反复交待,不能少。孙秀才二话没说,付了诊费,道了几声“谢谢”就离开了老医生的家里。
眼看天色已晚,孙秀才紧赶慢赶来到松祝桥前,天已黑了下来。清晨出门时吃了碗头天的剩饭剩菜,为了赶路一天米水未进,走到桥上,不觉两腿发软,便坐在了桥面。心想为了给母亲治病,亲戚朋友家借了不少钱,老医生开的救命药方又这么贵,钱从哪里来?再一想父母为了他读书节衣缩食,尽历辛酸,自己七尺男儿没有堂前尽孝,没让两老安享晚年,心里觉得十分愧疚,想着想着抱着头,呜呜地哭了起来。忽然,身后桥面上一道金光一闪,他回头一看,只见桥面正中,一颗圆溜溜、光芒四射的金蛋正向他脚下滚来。孙秀才俯下身去,捧起金蛋,四下里望了望,漆黑一片,心里一片茫然,这是怎么回事?正在他疑惑之际,桥下传来一位老人的声音:“孩子,快拿起金蛋去救你母亲吧!”孙秀才循声望去,桥下哪里有人,只有潺潺流水的声音。他从头至尾地回想了一遍,这才想起刚才一不留神把心里的话全都说了出来。桥下的金鸭子听到后,知道眼前这个后生是个孝子,这才动了恻隐之心。金鸭子的传说孙秀才也听说过,知道今天是金鸭子赠金救母,慌忙跪下,在桥上磕了几个响头,谢过金鸭子,趁夜回到家里。
第二天,孙秀才拿起金蛋赶到街上的当铺,掌柜一看,金蛋成色纯正,给了他一大袋银子。秀才喜出望外,在药房里买回了汤药,回家细心熬制,两天一过,母亲的病大有好转。一连又吃了几天的药,母亲竟然能下地走动,一家人非常高兴,买了香烛纸钱,来到横街的护国寺,焚香跪拜。感激老医生妙手回春,感激金鸭子赠金救母亲,感谢了一遍又一遍,这才离开护国寺回家。
孙秀才还清了家里的欠账,也留足了做生意的本钱,还剩不少银子,他全都送给了镇里那些贫穷人家。打这以后,松祝桥上的金鸭子会下金蛋的消息,一下子传遍了西山。再往后,松祝桥便没有了安宁的日子。
再说暖水街有个财主,他视财如命,十分吝啬,名叫肖奇,背地里大伙儿都叫他“小气”。金鸭子给孙秀才赠金救母的事在镇里传得沸沸扬扬,肖奇听说后,觉得自己发财的机会来了。他一连在松祝桥上守了七个晚上,每天都是清早回家睡觉,太阳一落山就从暖水街走到松祝桥。夜里漆黑一片,他趴在桥上,两眼直愣愣地盯着桥面,七天没有合眼,生怕一个忽楞把金鸭子弄跑了,七天过去了,桥上没有金鸭子的踪影。又守了几个晚上,金鸭子还是没有出现。肖奇觉得太辛苦了,每天吃不香睡不稳,有心想放弃,可一想到自己很快就会飞黄腾达,富甲天下,立刻又精神起来。
肖奇又守了几个晚上,这一天夜里,月黑风高,更深夜静,一连守了半个月,肖奇的确十分困顿,不知不觉便打起了瞌睡。蒙蒙胧胧之中,忽然桥上金光闪闪,金鸭子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钻了出来。肖奇两眼一亮,迅速从腰间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鱼网,嗖的一声正好把两只鸭子网在了鱼网之中。他一边收网,一边高兴的大声喊道:“我要发财了,金鸭子你每天给我下一个金蛋,很快我就是天下第一富豪,哈!哈!……”哈哈还没有打完,金鸭子开了口:“你太贪心了,从今往后你将一无所有!”话音刚落,桥面一下变得伸手不见五指,金鸭子跑得无影无踪。从那以后,松祝桥上的金鸭子再也没有出现过。
“小气”财主空喜了一回,回到家里,一病不起,久治不愈,家财用尽。不久家贫如洗,还背负了一身的债。
(作者简介:暖水街老兵,本名孙昌义,湖南澧县暖水街人,曾以暖水街老兵网名发表文章。军旅12年,从业新闻媒体30多年。闲暇之余,多以钓鱼写作为乐,虽无大成,自慰而足。)
编辑:张启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