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年轮飞驰而过,不知不觉走完了近四十年的从政生涯。面临人生转折,新一年的满园春色似乎又给我带来了新的欢乐与希望。一个早巳约定的机会,我满怀信心地来到了美丽而繁华的武汉江城,寻找到人生的第二职业。
蓦然回首,深感自己无时不在拼命追赶着时间的脚步,一天天的奔波劳累,伴随的是那憔悴而面带倦容的脸庞和皱纹,每每忙碌之余,我总会站在高高的阳台上,遥望那远处五光十色的夜景或凝视着那弥漫浓浓月色的夜空。是啊!离开家乡都快半年了,半年时间虽短,但对一个从不愿离开家乡和父母的我而言,时间该是多么地漫长啊!想到这些,无不使我沉浸在对故乡隐隐约约的回忆与思念中。
思念故乡,我不时地趟过记忆的长河与小桥,不时地穿越门前的小路与村庄,不时地萦绕家乡的田园与风光;同时,也不时地思念年过八旬的双亲和乡亲。
思念故乡,使我想起了门前那条小河和小桥。小河连着长江,小桥连接两岸,河名叫丝线潮,很可能是先辈们因河流长而得名。这条河是沿河两岸乡亲们休养生息的母亲河。三十多年前,门前这条河全是芦苇和杂草,如今,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记得小时候,我常和左舍右邻的伢们偷偷到河边洗澡、抓鱼、摸虾。那时,河里鱼可多,有时在水埠头洗菜,小鱼就会游到你手边。想吃鱼时,用什么鱼具都可以捕上几条。那时,我们老家就被称之为鱼米之乡。讲到门前的小河,怎么也忘不了门前那座小桥。那座小桥自从上世纪60年代被洪水冲跨重建之后,被两岸人民命名为团结桥。这座桥连接了两岸人民的幸福和友谊,是这条河流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像父亲一样勤劳、坚忍、厚道、宽容。清晨,它捧着日出,给朝霞以亮丽;傍晚,它守候日落,给晚霞以辉煌。
思念故乡,使我想起了门前的小路与村庄。老家门前的路,顺着河流至上而下,是连接十来个村子的一条要道,也是我们村子里的一条主道。随着新农村建设,几十年的泥巴路如今已变成宽敞的水泥路,沿路的旧瓦房也变成了整齐划一的小洋房。向往门前这条路,是因为它有母亲守望的牵挂,有乡亲期盼的视线,有游子依依回望的目光,更有我的欢乐向往和追求,当然也有过我的梦幻与彷徨。记得髙中毕业后,奶奶请路过门前的算命先生给我算命,说我将要从这条路上走出去,到属于我的地方生活和工作,没想到算命先生给了我精神和力量。是啊!就是老家门前这条路,决定着多少人的生存和富裕,决定着多少人的前途和命运。没想到,就是门前这条路,铺就了我人生的起程和前行。
思念故乡,使我忘不了家乡春天的温暖,夏天的火热,更忘不了秋天的喜庆。家乡的春天,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谁也忘不了家乡的满园春色。在我老家房屋后那片翠竹林里,窗外唧唧喳喳的鸟鸣声,窗前竞相盛开的朵朵桃花,真是叫人赏心悦目,兴奋不已。家乡的夏天,记忆难忘。曾记得,清晨,蜜蜂忙着釆蜜;午间,知了在树上长鸣;夜里,蟋蟀在草丛高歌。在离老家不远的一片湖水里,八月荷花开得正旺,湖面上的蜻蜓漫天飞舞,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家乡的秋天,令人向往。家乡的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充实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我向往家乡田野,整片都是金色的海洋。金黄色的稻子在微风中翻起波浪刷刷直响。雪白的棉花像朵朵白云一样柔软,像蚕丝一样纤细。怪不得早在光绪1805年间,家乡的“八宝棉”享有外商“株大如树,桃大如卵,色泽润白,列为上品”的美誉。
思念故乡,是因为家乡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定格在我眼中。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年过八旬的双亲为什么在儿女们多次动员下,怎么说都不和儿女们住在城里享受天伦之乐。原来,他们舍不得几十年相处的乡亲,舍不得自然的田园风光,舍不得这片美丽的故土。如今,父母双亲也不知不觉地享受着时下最流行的低碳生活。
在此,我衷心祝福年过八旬的双亲父母晚年幸福,健康长寿!祝福父老乡亲家庭和谐,幸福安康!
(写于2012年8月15日)
(作者简介:肖学平,湖北省松滋市政协三届、四届副主席,正处级资政员;历任区(乡镇)党委书记,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人事局长,农工部部长(农委主任)等职,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曾在《紫光阁》杂志发表人物通讯《惭愧万家百姓心》,在《湖北日报》《湖北报告文学》《党员生活》《领导工作研究》《省直机关党建》《企业家》《人才》等杂志发表理论文章、论文数十篇。其中,《乡镇党委制度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借改革东风,抓企业党建》分别被中央党校出版发行的《中国社会科学文库》《跨世纪改革发展战略文献丛书》收录。与省委党校教授合著《现代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一书。在大楚英才网、东方乐读、高成文学百部百册等微刊发表散文、诗歌若干篇首。)
编辑: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