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母亲的回忆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4-07-03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肖学平】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夜巳经很深了,细细的秋雨如丝雾,轻轻地敲打着门窗玻璃不想入睡的我独自静立窗前。透过窗外漫漫的长夜,满怀对老人愧疚的心情,噙着融动儿子心灵的泪水,写下对母亲的真情和感慨。

前不久,刚刚为父亲82岁生日写下了难忘的记忆,妻子看后对我深有感触地说:你还要提笔写一点对母亲的记忆妻子的提醒让我倍受感动。是啊!父母都八十多岁了,是该为他们都留下一点难忘的记忆。

母亲出生在上世纪30年代初,经新旧两个社会,是在贫穷落后、劳累奔波中度过来的。她没上过一天学,可她勤劳、坚强、善良的品质塑造了我们的灵魂,影响着我们兄弟姊妹。

母亲命运苦难。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里,我们家处于最贫困时期,是村里面典型的"超支户"。那时,可用不堪回首来形容我们这个家。母亲生育了我们8个孩子,历经的磨难与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姐姐5岁那年,因身患急症无钱医治而不幸夭折哥哥是天性的软骨病,乡下叫瘫子,不仅不能行走,他的吃喝拉撒都靠母亲一手一脚伺候,36岁那年,一场大病夺走了他的生命。苦难的母亲凭着坚强的身驱和顽强的毅力抚育我们6个孩子。记得那些年,我们家一天也没宽裕过,愁吃愁穿的父母,时常找左舍右邻借米下锅或挖煮野菜维持生活。曾记得,在我8岁那年队里组织社员加夜班,农村叫打夜工,凡参加打夜工的社员每人享受一钵白米饭。母亲惦记着她饥饿的孩子们,怎么也舍不得自己吃。在我放学回家的路上,母亲遇见我悄悄地对我说有一钵饭放在食堂里一处风车里面,要我拿回去和弟妹们分着吃。真没想到,一钵香喷喷的白米饭,怎么也等不到我去拿母亲知道饭被别人拿走,她伤心地哭了。在那难熬的岁月里,我们像小鸡一样依偎在母亲的膀下,得到母亲无微不至的呵护和疼

母亲能干好强,一生的勤劳是她最大的本分。种地再累,从来不叫一声苦;家里再穷,从来不叫一声难。农村改革前,母亲像队里男人一样。无论是水利灭螺、堤防加固,还是开沟挖渠、建桥修路无论是耕田使牛、抛育苗,还是旱地里种棉花麦子、水田里种油菜稻子什么农活她都能干。农业学大寨的年代,母亲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积极分子。那时,母亲的事迹,被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编成文艺节目在大队演唱。农村改革后,按人七劳三,我们家分了7亩多地。那时,我们还小,父亲在大队里任职,靠母亲承担着责任田的耕种和繁重的家务。在水旱夹杂的地区,农时季节的矛盾显得十分忙人,起早摸黑便成了母亲的习惯。记得双抢时节,正值七月盛夏,骄阳似火的烈日使人喘不过气来每当鸡三更天时,我们还沉静在睡梦中,母亲着凌晨的凉意,早就下地收割稻子了午间,母亲借助炎热的髙温杀虫效果,身背沉重的杀虫器械,穿着上下湿透的衣服,忘我地劳作在绿色的棉浪中夜幕降临了,母亲隐隐约约的身影还出现在田间地头。由于劳动度过大,得不到休息的母亲多次因高温中署而倒在田间那时,鱼醒草解署是母亲最好的一剂良方。

母亲心灵手巧,一手针线活做十分精美。记得每年寒冬腊月时节,母亲就开始着手给我们缝做布鞋了。在我印象中,做布鞋工序很复杂。先要用面糊在门板上打壳子,然后,千针万线地做鞋底子,再用针线做好鞋帮子等等一双布鞋得好几天的功夫。不知有多少个夜晚,母亲熬夜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劳作。那时,心灵手巧的母亲,家里再穷,每逢过年,我们都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新布鞋我差不多是穿母亲做的布鞋长大的。母亲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精打细算,往往一些大伢们不能穿的破旧衣服,总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小伢们捡大伢们的旧衣便成了家里规矩。这里,不禁使我想起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不仅一手针线活做得精美,一手家常便饭也成了她的绝活。她的每一道家常小菜都做得清香四溢,味美可口我最喜欢吃母亲做的小鱼虾,回味起来,总是那么鲜香味美。她自制的什么豆瓣酱、南风盐菜、卤豆腐、榨辣椒、萝卜子等等,更是一道道回味无穷的美味佳肴。今年,我们一家来到了武汉母亲为我们特制了一坛豆瓣酱,说什么也得要我们带到江城,让她的孙子们品尝。回到母亲身边的日子里,我们有享不尽的母爱和快乐。

母亲心善良。她不仅是家里的贤妻良母,也是地方有名的好媳妇、好嫂子、好妯娌、好婆婆、好邻居。母亲一生为人朴实善良,从不计较别人什么。在和奶奶相处的日子里,她们像母女一样,总是那么有缘那么亲近母亲对奶奶晩年照顾总是那么体贴,那么细微、那么挚着。母亲在姑姑眼里,始终有长嫂当母的感觉那年姑姑在县城师范学校读书时逢遇上饥荒之年,母亲担心姑姑在校读书吃不饱,特意在家里炒一些熟食磨成面粉后送到学校每每回忆这些,姑姑总是感激不尽,泪流满面。母亲在儿媳心里,永远是最受尊敬的婆婆婆婆把媳妇当客人一样,媳妇回到婆婆身边,总是有说有笑媳妇时常惦记着婆婆,经常为她买回一些药品,添制一些衣服,给一些零花钱可母亲总是舍不得穿舍不得用,并再三叮嘱媳妇为她少花钱。母亲温和的性格铸就了她的为人。真没想到,母亲和生产队里的乡邻们关系处理总是那么融洽那么和谒。母亲一字不识,凭她的记忆,亲戚朋友家的大事,大人小孩的生日总是记得清清楚楚家里再忙,她也要抽时间送点小礼。随着我们家里情况日渐好转,那时,我们家也有条件宰年猪了,家里能宰上一头年猪,也算是母亲的一大幸事她总要把队里的乡邻们请到家里宴庆一番,共同分享的劳动成果。

母亲是恩师她的点点滴滴对我耳濡目染,印记心中。她不仅在于凝了我们的血肉,更在于她塑造了我们的灵魂。

对深爱的母亲,做儿的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尽。她和所有母亲一样,履行了一个女人的社会责任,生儿育女,但她突出自己的言行,对儿女们精心教养;她所做的事情都是那么平凡,但她把全身心的爱献给了儿女,献给了她所有的亲人;她一生有那么多苦难和艰辛,但她从来没有任何抱怨。

父亲母亲相伴一生。至今,他们还居住在难舍的农村老家。因为有母亲崇高的心志和境界,她仍然充当着父亲的后勤部长,任劳任怨为父亲料理一切。

望着母亲历经岁月磨砺的脊背,透过母亲满脸皱纹的欣慰笑颜此刻入儿心头的只有一句话母亲,您辛苦了!您的儿女永远爱着您!


2012年深秋写于武汉


(作者简介:肖学平,湖北省松滋市政协三届、四届副主席,正处级资政员;历任区(乡镇)党委书记,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人事局长,农工部部长(农委主任)等职,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曾在《紫光阁》杂志发表人物通讯《惭愧万家百姓心》,在《湖北日报》《湖北报告文学》《党员生活》《领导工作研究》《省直机关党建》《企业家》《人才》等杂志发表理论文章、论文数十篇。其中,《乡镇党委制度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借改革东风,抓企业党建》分别被中央党校出版发行的《中国社会科学文库》《跨世纪改革发展战略文献丛书》收录。与省委党校教授合著《现代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一书。在大楚英才网、东方乐读、高成文学百部百册等微刊发表散文、诗歌若干篇首。)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