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地名”尽快绿起来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6-04-11 【来源:松滋杂文2016年4月10日】 【作者:黄代荣】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所谓“绿色地名”,是指以山(包括树、竹、花草等)和水(包括河、湖、港、堰、垱、泉等)冠以乡(镇)、村(社区)、居民小区、湿地、遗址及寺、观、庙名称的地名。

  一旦这些“绿色地名”的山达到了树、竹、花草的全覆盖和水容量达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储量、水质达到3级以上的标准,再加上一望无涯的广袤田野都种上了绿色农作物,绿色发展就不只是一种理念,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了,获得感和幸福感将是有口皆碑。因此,让绿色地名尽快绿起来,已是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绿色地名”能不能尽快绿起来?回答是十分肯定的:能!一定能!一是这些绿色地名曾经名副其实辉煌过,如果不是1958年的“全民炼钢,树木砍光”,如果不是后来的“以粮为纲,树木砍光,填湖种粮”,所有的绿色地名必然都像现在的“洈水湖”、“北大山”。二是由于政策的强力保护和近些年来的恢复性重建,有些地方不仅更上一层楼,而且还有锦上添花之作,比如说“白果树”、“曲尺河”,正在成为红色旅游景观和生态旅游景点。三是党中央的“绿色发展”和湖北省委的“绿色决定生死”理念,不仅逐步成为人民意志,而且正在变成脚踏实地的行动。松滋中心城区三环路周围的山水共兴、鸟语和鸣,市民都在“共享”了;小南海生态涵养区的建设紧锣密鼓。四是以"背靠青山龙虎地,门朝绿水凤凰池"的花园式农户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土地综合整理有序推进得称心如意。五是全市8条山脉、12条河流和洈水及13座容量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通过综合治理,已复清澈;以街河市镇白果树村一株已有520年历史的银杏为代表的94棵百年树龄以上活古树名木,恭称“树王”,枝繁叶茂,立地擎天。凡此这些,无不让我们信心百倍、信誓旦旦:只要“山青青、水碧碧”了,绿色的和谐生态就一定会傲然屹立在我们面前。

  如何让“绿色地名”尽快绿起来、靓起来、爽起来?一要把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上。尤其在我市,山(含尚未绿化的荒山)水地名虽说只占乡(镇)村(社区)名的近1/4,但山、水面积却占了全市国土总面积的近一半。“绿色决定生死”,就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谁不爱一棵树,谁不爱一滴水,谁不爱一寸绿,谁就是在向自己的生命捅刀子。二要把规划和任务坚定不移地细化、量化到单位、到人头、到时间。山要“三必”(必须全绿化、全覆盖、全生活氧),水要“三量”(容量恢复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水平、质量达到3级以上标准,储量要达到连续干旱一个半月内不要上游开闸放水)。三要与“十三五”规划紧密同步,在绿色上谋突破,在绿色上调结构,在绿色上竞发展,在绿色上要增量,在绿色上保底线。

  我们有理由充分相信:松滋这座山水秀丽的园林城市,一定会在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时,让全市人民共享,举世瞩目。因为,前有洈水旅游风景区引领,后有小南海生态涵养区腾飞,再加上曲尺河的画龙点睛、桂花树香溢乐乡等成百上千的绿色地名一展当年风采,金松滋必然会山泛绿浪,水扬碧波,空荡净气,土出洁品,人吸鲜氧,青春焕发,英姿飒爽。

  (作者系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杂文》编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