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农村“当家堰”也是“一座山”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7-1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代荣】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这个精辟论述,不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心领神会、竞而行之。但是,一个谁都不能回避的客观现实摆在眼前:丘陵和山区的农村“家堰”,大多是“污泥淤平堰高剅,堰堤难走人和牛,天降甘霖留不住,连旱一周就发愁”。这,不仅使在早晚稻连作时,天干百日都丰产丰收的良田,而今成了“望天收”,而且使农村五分天下有其四的“绿水”成为摆设。就是说,农村的青山这座山,大凡都郁郁葱葱,“兔跃百鸟闹,蝉鸣鸡歇荫”。而绿水(“当家堰”)这座山呢,大凡成为“碟子堰”“扁灯堰”“残水缸”“垃圾坑”,鸡不喝,狗不饮。

  何以如此?主要是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来的30多年时间里,淤泥没挖过,堰堤没修过,引水入塘没搞过。即便是到了前些年省委省政府组织的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挖万塘这个极好时机里,除了在风口上、浪潮下,少数地方有所动作,但按验收标准,充其量也只搞了五分之一多一点的农村“当家堰”。就算退了一下“眉毛火”吧。再加上城里的无良开发商,把“城中村”绝大多数“当家堰”毁了盖高楼大厦,农民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而迁入中心城区住上了电梯房。这样一来,就在农民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的心目中形成了三个错误概念。一曰,城乡一体,都住城里,不必种田,用钱买米。农村的堰塘将会逐步消失。二曰,国家已经在大力推广“滴灌”“喷灌”,其水源都是从大型水利设施而来。还有谁来管你修堰塘呢?三曰,老天爷每年的降雨量没减少,无娘儿,天照应吧。据此,整修农村当家堰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即便有些地方还动作一下,偶尔整修几口堰塘,也是“随便扯个泥巴萝卜吃——擦一节咬几口”,推一下动一下,真是问题误导,遗害无穷。

  必须坚定不移、理直气壮认为,尽管这些“当家堰”同七十年代比,水面积基本相似,然水容量、水质量已减少或降低了六成以上,但仍然还是“一座山”,只是像荒湖一样的荒山,可都是人为的。这同样可用人为的方式恢复其六七十年代之英雄本色:淌金流银积玉。需要指出的是,一定要抓住三个机遇:一是振兴农村战略机遇;二是生态修复保护机遇;三是广大干群执著追求“背靠青山龙虎地,门朝绿水凤凰池”的自我向往机遇。就是说,事在人为。在一个县、市、区内,把修复所有水利设施摆在“农村振兴战略”首位,统一领导,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分期实施,奖补相结合,三五年达标。只要这样做实了,做好了,做到位了,丘陵山区的绿水青山,就是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了。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杂文学会员、《松滋杂文》编委,松滋市卫计局退休干部,出版有诗集《心地烙印》《洈水一滴》)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