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赶走“垃圾狼”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02-1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唐汇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获得市人大会议表决通过,将于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推行了20多年的“垃圾分类”,终于在上海纳入了法治框架。

  垃圾处理早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类的一大难题。十年前,导演王良久推出的纪录片《垃圾围城》和摄影展引起了世界关注。垃圾漂浮的河流鱼虾绝迹,垃圾填埋的地下水臭不可闻,垃圾焚烧引发的疾病与日俱增。据统计,2018年上海市的生活垃圾超过900万吨,每天的生活垃圾清运量接近2.6万吨,用2.5吨卡车运送要绕上海内环一圈。垃圾围城(村)、垃圾埋人,已非危言耸听。狼真的来了。

  我曾去欧洲探亲旅游,那里的酒店不提供牙具、拖鞋等一次性用品,公共场所基本看不到烟头纸屑之类,食物全部用纸质包装。住在德国法兰克福时,5岁的外孙女教我们怎么分类垃圾。他们有6个垃圾桶,将金属、玻璃、塑料、纸类、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严格分开了。分拣后的垃圾大都成为可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厨余垃圾也转化成肥料,剩下来需要焚烧处理的就为数不多了。没有分类的垃圾清洁工拒收,几次不分类还要罚款,再加上从儿童抓起的教育,双管齐下,垃圾便得到了较为圆满的处理。

  我国在城市推行垃圾分类20年,宣传标语四处可见,雷声很大、雨点不多,甚至只打雷不下雨始终流于表面。有人自觉地进行分类,多数人却无动于衷,分类的反被不分类的嗤笑,最后不了了之。有些行政措施出台以后也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比如“禁塑令”的初衷是减少塑料使用量,结果商场不但没有减少塑料袋发放,还新增了一个营利的途径。

  1981年出生的陈立雯女士,大学毕业后先后去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研究中国垃圾分类和回收史。2017年,她回国创办了3个村级试点,全力推行垃圾分类。2018年,她还把美国导师拉来帮忙。但由于垃圾分类不在“一票否决”的考核范围内,自然得不到高度重视,加上没有垃圾分类的区域性政策,她的工作成效聊胜于无。以一己之力来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委实不容易。

  此次由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出台《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地方性法规,体现了上海对垃圾分类立法工作的高度重视。《条例》广泛采纳群众意见,集思广益,多次讨论,数易其稿,凝聚了最大共识。同时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以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处理来带动促进整个垃圾处理。

  以前的源头减量基本是倡导性的规定,这次则制定了若干强制性要求。如规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办公场所不得使用一次性杯具,旅馆不得主动提供客房一次性用品,餐饮服务提供者和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条例》将源头分类标准明确为4种: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各种垃圾的细目也具体明了,如注明湿垃圾即易腐垃圾,指食材废料、剩饭剩菜、过期食品、瓜皮果核、花卉绿植、中药药渣等易腐的生活物资废弃物。

  为了加强资源化利用,《条例》规定,政府部门应当支持在公共绿地、公益林土壤改良工作中优先使用湿垃圾资源化产品。

  《条例》还明确实行全程分类:单位和个人要源头分类投放,物业公司要分类驳运,收运企业要分类收集和运输,最后处置企业要分类处置。“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整套流程,相互匹配,不按标准分类的垃圾,收运单位可以拒绝接收。同时辅以得力的保障措施加以约束:规定个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的最高可罚5万元。由此可确保全程分类各个环节的到位。

  《条例》营造了垃圾分类处理的大环境,垃圾分类分拣势必成为检验市民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能够认真遵守条例的将会受到广泛尊重,拒绝垃圾分类的则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顽固到底就沦为了人见人厌的垃圾人。

  上海是我国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这次强力推进垃圾分类,负有为全国做表率的重任。新春在望,上海的东风定会吹遍全国,一花引来百花开,中华大地必将出现万紫千红的新气象。

  2019/2/1于上海泰禾园

 

  (作者简介:唐汇寅,1965年松滋二中初中毕业,现为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其杂文《刘项还是要读书》获第四届“克权杂文奖”一等奖,杂文《贪腐的起点》获第三届“克权杂文奖”三等奖)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