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比干庙的禅意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7-1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东鲁】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这次与全国百名杂文作家到河南省新乡市采风,我进了比干庙。

  比干何许人也?此公乃殷纣王的叔叔、辅佐殷商两代帝王的当朝丞相,一位“亘古忠臣”, 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商王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殷纣王)。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滥用重刑。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悲哉比干!因不忍社稷江山因纣王的极端残暴、极度淫欲而坍塌瓦解,“强谏三日不去”最终落得个被自己效忠了大半生的亲侄子、王上“剜心”而死的可悲下场。比干谏而死,虽为“忠臣无好死”留下千年一叹,但于我心中又多了一位可敬忠杰,又立起一座气节丰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心怀一颗丹心者,万人敬重,万世景仰。在比干庙,我充分感受到了这一点。

  参观比干庙,可见到三大“奇观”:

  其一:“平冠柏”。据传说,比干墓地的柏树在比干去世后,痛惜比干的离世,树的顶部全部枯死,好像在为比干脱帽致敬,表示对圣人的尊重,后被人称为“平冠柏”。就是新栽上的柏树,长到一定时候,树尖不经修剪也会慢慢枯死,变为平冠,形成比干庙特有的景致。

  其二:“开心柏”。比干庙主殿前的“开心柏”,从根部至每一枝树梢全都是裂开的,中间呈现一“心脏”的形状。据传是柏树有感于比干的为人,为了要救比干将心掏出,使比干重返人间,继续伸张正义。树木有情天无情,比干是无法复活了,但“开心柏”却留在世上,成为比干庙的奇特自然现象之一。

  其三:“无心菜”。比干墓冢上和庙院内生长着一丛丛“无心菜”。“无心菜”,三片叶,没有心,人们认为是比干的七窍丹心化成。历史的飞逝,抹去了人们对古代史实的记忆,渐渐演变成这神秘莫测的传说,以此来寄托对比干的崇敬与哀思。

  这种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其实是一种人心的禅意。进入比干庙的每个人心里都清楚,所谓“奇观”,说穿了是人们的情感赋予的,是人为的牵强附会,但又谁都认可,有一种“正合吾意”的感觉。它说明,比干的精神感天动地,连草木也为之动情,何况人呢?

  这种人心的禅意,在比干庙的碑刻中可以找到印证。

  孔子慨称比干墓为“仁人之墓”而拜之,并剑刻“殷比干莫”(“莫”通“墓”)四字流传至今。

  北魏孝文帝拓跋元宏《吊殷比干文》“谏而烬躯” “宁溘死而不移”,慨叹“呜呼介士,胡不我臣”。

  《赠殷太师比干诏》是唐太宗当时所颁发的诏书。诏书首句就以管仲、乐毅衬托比干,盛赞比干是“逆耳批鳞第一人”,谓之“正直之道,迈青松而孤绝;忠勇之操,掩白玉而振彩”。

  明代有名的廉吏吴达可在《题比干墓》中云:“人知比干之谏死,为万世节义之美谭,而不知比干无意于求名也。”

  以上碑刻节录,折射出了比干永耀的精神之光。可时至今日,吾侪之人却生出不少别解。

  或曰:“纣王业已众叛亲离,比干还执迷不悟地冒死进谏,令人不由得怀疑他存了一份私心——商纣灭亡后,他便做不成皇叔了。”

  有专题撰文析比干之“迂”者,曰:“比干之‘迂’,在于他只记得长幼有序,而忘了君臣有别;比干之“迂”,在于他对牛弹琴,不看对象;比干之“迂”,在于他不懂得变通,不会见风使舵。”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才是人间正道。呜呼,我想起了怀恨投汨罗江的屈原大夫,想起了为抗金因“莫须有”罪名被谗佞冤杀的岳飞,想起了云周西村牺牲在铡刀下的少女烈士刘胡兰。他们“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魂魄和脊梁。倘若对他们也像对比干般一一“戏说”“别解”或“另议”,将是社会的堕落,历史的悲哀!但我坚信,人心的禅意,永远是向正向善的!

 

  作者简介:杨东鲁,资深报人,现为湖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湖北杂文》副主编,松滋市杂文学会名誉会长。已出版杂文集《长舌谈》《论杨振宁与翁帆的婚事》,诗歌集《恋歌》等14部。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