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重上西安城墙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9-1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沈栖】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1996年9月,我初旅古都西安,写了短文《西安城墙的随想》。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这座建于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城墙,全长13.74公里,有98座用于狙击外敌的二层敌楼,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各有作战和防御的城楼、箭楼、闸楼,是我国至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垣。沿城墙外侧开阔地是5-10米宽的护城河。登城墙而远眺,可一览西安城区的美景。据近日媒体报道,西安将用14年时间的维修建设,初步建成一座‘古朴、典雅、有野趣’的环城立体公园。看来,下回再旅西安,我定要观赏一下这座环城立体公园。”

  我没有爽约,日前再游这座古城,重上城墙。暌违20多年,它有着诸多的变化,如墙体的整洁度明显强于当年,城墙上的道路很是平坦,还悬挂着林林总总古色古香的幡旗,夜间的灯光清晰勾勒出城墙的轮廓,四大城门也是挂灯结彩,耀眼炫目,古代城防知识如“钩”“临”“冲”“梯”等等这些选自《武经总要前集》的内容令人注目。但是,它难以与“‘古朴、典雅、有野趣’的环城立体公园”相称,至少缺失公园应有的两大要素:一是绿化配置,二是休闲设施(似无供人歇脚的座椅)。偌大的城墙上没有一室介绍古城墙历史沿革的博物馆,所多的是小卖部、咖啡馆,且价格不菲(一瓶超市零售6元的昆仑山矿泉水卖价10元)。来往穿梭的旅游车(票价120元/人)影响了观光者行走,其阵阵喇叭声更是打破了城墙的宁静。

  站在城墙上,触目的是两边鳞次栉比的高楼,逶迤的城墙夹在中间显得局促不堪,稀释了它蕴含着的深沉的古道风韵;一批仿古建筑拔地而起,毗邻城墙,给人以“鱼目混珠”之感。

  历史上的西安孕育传承了影响世界的商业文明,是中国商业文明的“元典城市”,但它更是一座文化城市。追溯历史,我国到了秦代,西方罗马帝国的筑城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有长城为证)。城墙是军事筑垒工程的延伸,当是用来防御和抵抗外敌的入侵,明代朱元璋重视建筑城墙,其旨亦然。在封建社会,城墙和城门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礼仪章法。《礼记》中明确规定了筑城形制的规范和章法,如《周礼·冬官考工记》云:“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王城的城墙、城楼高九丈,诸侯和宗室的都城城墙、城楼是不能逾之的,否则就是“僭越”,属犯上作乱行为。现如今,常年的和平环境早已将城墙原本的军事防御功能彻底摒除了,城墙、城门的礼制功能也不为社会所记取和认可,至多像天安门那样只是一种纯粹的国家符号。然而,城墙、城门的另一功能则始终存在,且愈发凸显,将会永恒,那就是其历史文化功能。像西安城墙、城门在现代社会中承担的基本上只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功能,它是古代建筑的标本,弥足珍贵!上世纪50年代初,梁思成力保城墙、城楼时说:“因为它们是一串光彩耀目的中华民族的璎珞,它们是我们民族的珍宝,而且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文物。”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倘若没有了城墙、城楼、城门,建筑也就成了“裸体”。它们自身所饱含的文化元素具有极强的继承性、延伸性,绝不会式微,除非人为地设阻、破坏、毁迹。

  西安城墙被幸运地完好保存了,但从规划视角看,它距离成为这座古都机体上美丽的“璎珞”,似还有一些落差。

  2017.9.11

 

  (作者简介:沈栖,笔名凡夫、聿飞,1951年生,主任编辑,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杂文家,先后出版有杂文集《世相纵论》《明天的废话》《实话直说》《告别“社会病态”说谎》《一个公民的闲话》《无花的蔷薇》《边看边说》《余墨谈屑》。)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