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让道德不再沉沦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11-2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蒲田广隶】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道德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才需要特别关注和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

  就算是在一个道德快速趋向于衰败的社会,有许多人在那里积极地贬低与无视道德,道德却也依然在无形之中顽强地显示着自己的存在与力量。试想,那些人为什么要如此这般去无视道德、贬低道德,甚至于作践道德呢?其实,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害怕道德。也只有等到大家都忘记了道德,不再把道德当做一回事情了的时候,那些刻意违背道德之人,才可以心安理得地去大肆践踏道德。因为,既然大家都一样,已经没有了道德观念,谁还能以道德作为批评的武器呢?如此说来,这些人的心底里,还不依然是在害怕道德吗?道德还不依然是在发挥其强大的威慑作用吗?也只有等到一个社会长时期沉浸于道德淹没与沦陷的境况,以至于原来的那些讲究道德的人也都已经彻底地消踪灭迹了的时候,人类社会的道德才算是真正趋向于彻底死亡。这时候就意味着人类的文明必须重新开始了,需要再度从原始野蛮的丛林法则开始一步步再次进化为有序的人类社会。当然,这是一件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原因在于,人类社会不可能倒退!因为,经历千万年文明发育所形成的现代人类,已经离不开了当下社会,已经不可能再回归到落后愚昧的原始状态。

  任何一个社会的人,必须接受相应社会的道德约束。不过,社会道德的一种局部的沉沦倒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且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这种恶变的例子也并不鲜见。说起来,无论是贫穷、饥饿、离乱或者战争,等等的这一些社会变故的外部因素也不一定能够对于人心里的道德产生决定性作用。譬如,至今已经数十年处于和平与稳定发展状态的中国社会,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日趋富裕,偏偏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倒是庶几丧失殆尽,甚至于连最起码的做人处世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日趋沉默失落,明显地违背了“廩仓足而知礼仪”的古贤之训。而且,其形势发展之严重,完全可以用官无官德、商无商德、民无民德的状况来概括。

  做官的不能贪赃枉法,这本该属于最起码的为官之德。可现在,到底还有几个掌握实权的大小官员不在千方百计地动脑筋去贪赃枉法的呢?所谓的老虎与苍蝇,具体的统计数字当然是谁也不得而知,但一般老百姓的心目之中却是明白得很。因为根本就不屑于去看报纸报道,也不必去看电视新闻,而是只需要看看身边的那些掌握实权者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知晓。如今,到底还有几个官员没有用自己手抓的公权在谋取私利?绝对没有当然不可以那么说,至少以公权谋私利已成了常态却是不争的事实。区别仅仅在于,谋取私利的多与少,一种量的差别而已。

  经商的不可以行骗,这也属于商家最为本真的传统的道德修养。可现在,到底还有几个经商的不在搞商业诈骗的呢?不但商品普遍造假,而且经营方式也在做假,就算是CCTV的商业广告又有多少的真实性可言?普通老百姓,照例应该是一个社会的道德实践最为基本的群体。譬如谋财害命的事情绝对不能去做,偷鸡摸狗的事情通常也不能去做,横行霸道的事情就更加不可以去做了,等等的这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都是一个正常人类所必须严格遵守的。但是随着整个社会的道德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的官场道德的塌方式滑坡,使得老百姓也慢慢地变得不讲究道德起来了。譬如,历来就以胆小怕事著称的,所谓品性敦厚的中国农民,也悄悄地在那块用极毒农药夫南丹种植培育毒韭菜、毒生姜出卖了。看了此类的有关报道之后,不禁让人从心底里发毛、出汗、滴血!大量农民的流入城市,使得小偷小摸盛行,甚至不乏破门入室的抢劫者,一度成为各地城市治安的严重隐患。而历来居于弱势底层的那些城市居民,竟也动辄敢于流露出兽性暴戾的凶相来,甚至有媒体曾经报道过如此一类案例的发生,一个南方小城的老人,仅仅为了公交车没有能够停在自己面前的一点儿小事,说是竟然需要拿颗手榴弹去与司机同归于尽的了。那么自然就更加不用去说,街跌老人该不该去扶一把的问题,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一个无解的哥德巴赫猜想。

  显然,道德的缺失乃至于局部的深度沦丧,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种明摆着的,谁也毋需去做掩盖、掩饰与忌讳的事实。具体的成因,当然很值得我们的那些精英社会学家去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然后多发表一些有深度有力度更是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学术论文。但中国人的道德并没有彻底死亡,它的复兴的力量还依然存在,这一点却是无论如何也必须肯定的了。所以,中国人也用不着太过于丧失自信了。中国社会的道德复原,自有其内在的活力留存。而且,复原的方法其实也简单——这些年来是如何样子沉沦下去的,那就应该如何样子地从相反的方向和着力点,将其一点一滴地重新拉拔起来。当然,出于上坡与落坡的差异,用同样的力度往往产生不了同样的速度,这一点倒是确定无疑的。

  (作者简介:詹苗康,笔名蒲田广隶、守宫、杞子,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组委会委员,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