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不是谁都能做好一条狗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2-1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俊良】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在国人心目中,最恶毒的咒骂莫过于被人斥为“走狗”。然而,历史上不但有人自诩是“一条狗”,更有人争着抢着要当别人的看门“狗”,还有人无端被人恶为走狗!然而,这些情愿或不情愿做了“一条狗”的人,至今仍影响着中国文化走向。

  1939年11月4日,马相伯在日本侵略者的炮声中客死越南凉山。这位诞生于1840年英国侵略者炮声中的百岁老人,死前对记者胡愈之说:“我是一条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1900年,马相伯将全部家产捐出,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并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梁启超对马相伯创建私立“震旦学院”激动不已:“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后来,马相伯又创办“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北上辅仁大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一步步践行教育救国的理想。抗战爆发,马相伯抱定“耻莫大于亡国,战虽死亦犹生”信念,以百岁之身投身抗战,被柳亚子誉为“一老南天身是史”。

  马相伯病逝五十年后,1990年1月17日,又一位名百岁老人,在美国悄然离世。他叫晏阳初,被世人誉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大学毕业后立下“不做官,不发财,把我的终身献给劳苦大众”的誓言。1920年,晏阳初婉拒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两位恩师塔夫脱和威尔逊的挽留,回国实现他平民教育梦想。1922年,晏阳初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平民“除文盲,作新民”,在长沙推行《全城平民教育运动计划》,先后建立200多所平民学校,2500多名学生参与实验,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

  1926年,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建立平民教育实验基地。主张通过办平民教育学校,对平民实施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公民“四大教育”,以此来培养平民的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造就平民为“新民”,在治愈平民“贫、愚、弱、私”四大病的基础上,培育“新民”为“公民”,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据说,晏阳初曾劝蒋介石关注平民教育。蒋介石以“你是一个学者,我是一个战士”予以回绝。晏阳初感叹,你如果你只相信军队,不相信平民的力量,你会失去中国的。

  1948年,晏阳初在重庆歇马镇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忙着开展华西乡村建设实验。他并不知道美国国会破天荒地通过了一项“晏阳初条款”议案,规定美国援华资金总额5%用于支持晏阳初推广平民教育。然而,这一消息给他带来的不是喜悦,而是自己辛苦教育26年的平民愤怒,晏阳初以“美帝国主义走狗”被驱逐出境。没人记得晏阳初离开大陆时的落寞,但人们不会忘记平民有脱离愚昧自由的铮言。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说,晏阳初曾向她发问:“我要向全世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求回答。为什么不能团结所有国家、所有地区的人民以共同对付我们的共同敌人——愚昧、贫困、疾病和腐败政府呢?”困惑晏阳初的问题,到现在依然困惑着我们这个世界。从平民到公民的距离,除了教育还须管理制度和社会治理层面的跟进。平民可以戾气十足地污耶鲁博士晏阳初为“帝国主义的走狗”,读书人也可以随意把哈佛归来的文学硕士梁实秋贬为资本家的“乏”走狗。显然,缺了自由平等的底色,除戾气十足和行为乖张,任何道德高度终将远离本真。

  如今,超越文学论争的著名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已成为鲁迅和梁实秋名垂青史的“文化事件。”后人从中看到,由平民教育到公民教育的路径依然充满荆棘。这里无郑板桥“青藤门下看门狗”的文化通透,亦无齐白石“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的艺术豁达。然而,却不可或缺法治的框架,等级的不断消弭,民主、自由和契约精神的持续深入。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远离被道德绑架为“走狗”的恐惧,尽管不是谁都能做好一条狗。

 

  (作者简介:王俊良,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幼好读书,不求甚解。及长,从业媒体至今。偶有文字行世,赖众师友不弃。优点,好酒、好茶、好美食;缺点,喜书、喜游、喜美女。努力方向,争取写出不让人恶心的文字。)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