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名载湉,系慈禧太后妹妹的儿子,未满4岁就被慈禧抱到宫中登基,由两宫太后垂帘执政。1881年东宫太后去世,1889年明里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仍由慈禧把持朝政。光绪没有官员用舍之权,慈禧对朝中亲近光绪者一律予以翦除,连瑾、珍二妃也革去妃号,剥衣廷杖。太监寇连材长跪泣请归政皇上,亦遭处死。
1860年后,列强竞相瓜分中国,慈禧仍耽于荒淫逸乐,每年修花园行宫、筑坟墓、做寿,都要花去大量的财政收入。1894年日本增兵朝鲜,光绪奏请停修颐和园以充军费。慈禧大怒,20个月不与他交言,并每天罚其跪至两点钟之久。结果号称亚洲第一的大清舰队因弹药匮乏战败,台湾及藩国朝鲜一并割给日本。
1895年春,康有为联合在京的1300名举子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光绪“览而喜之”,立即抄送慈禧和军机处,准备发交各省督抚讨论。他想召见康有为,被慈禧和守旧大臣们阻止。1897年底,德国强占胶州湾,光绪愤言:“我不能为亡国之君,若不假我权,我宁逊位。”他委托老师翁同龢会见康有为,命令臣属今后对康有为递上的条陈,要即日进呈,不得阻拦或积压。
1898年4月23日,光绪下诏定国是,决心变法图强。同时选派宗室王公出洋游历,重用维新志士辅助改革。接连下诏广开言路,拔擢新人;立京师大学堂;陆军改练洋操;废除八股,改定科举新章;裁詹事府等旧衙门,归并其事于内阁;将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改为官报……新政出自皇上圣旨,多少刷新了社会舆论,部分得到了实施,经济上有利于国家近代化,政治上给人们某些言论、出版、结社的权利,促进了社会进步。
这些举措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4月27日,慈禧将翁同龢削职为民驱逐出京,命荣禄统率北洋三军,准备废立皇上。守旧大臣攻击康有为等组织的保国会“名为保国,势必乱国”,要求追究入会之人。光绪说:“会为保国,岂不甚善!” 有力打击了顽固势力的气焰。此时各报多言民权,光绪也想开设议院,大学士孙家鼐谏阻他:“方今外患殷迫,诚不可不变法,然臣恐变法后,君权从此替矣。”光绪坦言:“吾变法但欲救民耳,苟能救民,君权之替不替何计焉?”
百日维新中,湖南执行新政最力,其它地方大都采取拖延阻挠态度。许多顽固大臣都唯慈禧的“懿旨”是尊,致使大多数变法诏书成了一纸空文。明知变法于国有利的洋务派张之洞,也抱观望态度。他阻止湖南巡抚陈宝箴在内河行小轮船,怕引来外国人。陈诘问他:“我虽不行小轮,宁能禁外人之不来乎?”他说:“虽然,但其祸不自我当之耳。若吾与君离湖南督抚之任,以后虽有事而非吾两人之责也。”有人问张之洞:“列国果实行分割之事,则公将何以自处乎?”张默然良久说:“虽分割之后,亦当有小朝廷,吾终不失为小朝廷之大臣也。”此类敷衍塞责、明哲保身者比比皆是。
8月6日,慈禧再度训政,软禁了光绪。11日,光绪裁撤的所有冗员复职。接着禁止士民上书;废官报局,查禁全国报馆;捕杀维新志士;恢复八股取士制度;废农工商总局;禁止会社,拿办会员;恢复漕运制……两年后,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仓皇西逃。1908年,光绪帝死于砷中毒,次日慈禧病亡。三年后,清王朝被推翻。
光绪向来“俭德谨行”,办公场所“陈旧不堪,不加涂黝”,办公桌破了不修,桌布旧了也不换。在位34年,“绝无他嗜,不好妃嫔,仅珍、瑾二妃”,“目不斜视,足不妄行,口无妄语,惟好读书”(梁启超语)。其爱国爱民之心溢于言表,“一民不被泽,朕躬未为尽职 ”,“使天下民知其君之可恃”。
史学家范文澜评价道:“载湉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够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有所作为。”孙中山也认为百日维新是“光绪之恩”。
光绪死于谁的毒手,不查亦明。他的悲哀是整个大清王朝的悲哀,顽固守旧的王公大臣们如果明智一点,目光稍微长远一点,请行宪政的孙中山何至于发动革命排满,他们何至于沦为丧家之犬,慈禧又何至于被刨棺掘坟呢?
2018/5/27于上海南箐园
(作者系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在《检察日报》《重庆杂文报》《上海法制报》等报刊及大楚英才网、东方乐读微信平台发表杂文若干篇。其杂文《贪腐的起点》获第三届“克权杂文奖”三等奖)
编辑:杨东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