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太多“愚人节”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7-1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吉同】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我在这个县级小市,度过了大半生的小吏生涯,经历了太多的荒唐事。虽不能说天天都过“愚人节”,但隔三差五都要遇到。如今想起来,仍觉得很可笑。现择其要而言之。

  我最早所在的单位,叫市财贸办公室。计划经济时代,其职能是协调全市的财税、金融、流通、粮食等方面的工作,据说颇有实权。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它的地位和职权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如今早已撤销)。那时名义上它还管着银行,分工一个副主任负责,实际上只是一个牌位而已,因为各家银行早已垂直和独立了。每到年底,组织部来考核,七八十来个平时闲得发愁的“牌位”们,此时都要做述职报告。只见他们亢奋地念白着自己的政绩,比如分管金融的:储蓄实现多少,发放贷款多少,收回贷款多少,消化不良贷款多少,全市储蓄网点增加多少……我看到他们一本正经的样子,感到既滑稽又可笑,因为这些东西与你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呀。

  那些年市里常召开各种各样的大会,动辄都是满满的一大礼堂人。但是,中途常有人逃会,最后礼堂内甚至变得七零八落。这很影响领导讲话的情绪,大怒。之后会议组织者想出了“高招”:大会开始后,把大礼堂的门都锁上。从此大礼堂内自始至终都是座无虚席。不过,坐姿多是东倒西歪,窃窃私语的就更多了。靠锁门逼着众人听会,效果有多大可想而知。

  大概是2006年,市里搞了半年的学教活动,最后进入了验收阶段。而学教活动总结是验收中的重要内容。验收组就那么几个人,要面对全市各乡镇和部、委、办、局,纵然是三头六臂,也看不完这么多文字。最后“约定俗成”了一条硬杠杠:凡是超过五千字的都合格,否则都不合格。于是,最后验收便成了查字数。可怜各单位那些笔杆子,白白浪费了许多脑细胞。

  前些年,夏季禁烧是全市的一个头等任务。这天晚上已十点多了,我与禁烧小组的几个人,又巡视了一遍“责任田”,确认不可能再有情况发生后,便“打道回府”了。回返时,车灯突然照着了一位亭亭玉立、长发飘肩的姑娘,腰部以下套着一个废旧的化肥袋,那是为了防止群蚊攻击的需要。她笔直地站在田间道路一旁,就像战士站岗那样。原来这是村里的一位小学教师,她面对的正是乡里划给她的“责任段”,她要对这里出现的任何火情负责。看到此情此景,一阵莫名的悲哀油然袭来。大概只有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女教师才能享受这般“厚爱”吧。

  两三年前,市里的一个“笔杆子”在当地日报发表了一长篇通讯,其中有一段是描写市里一位主要领导的: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大意)。然而,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这位领导前些日子被“接受组织调查”了,不久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通报了他的“事迹”。一权威人士这样评价他:“胸无点墨,五毒俱全”。前后对比,真让人似过“愚人节”。

  有一年,全市一个特殊群体有集体上访的重大迹象,市里紧急行动,外松内紧,采取“分而治之”和“严防死守”的办法,定要把他们控制在当地。当时规定5个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盯一个人,24小时内不能失控。倒霉的是,我那个小组的“目标”比较狡猾,他耍起了“老鼠戏猫”的游戏。这天傍晚他从家里一个小门溜了出去,很快我们便知“目标”已离开。几个人迅速分头紧急寻找,慌慌张张找了数个小时,哪知这老兄在澡堂泡完澡后正呼呼大睡。他愚弄了我们大半夜。

  多少年来,不少人都说我愚笨。你想,泡在这样的“愚人节”里,会聪明吗?

 

  (作者简介:刘吉同,河南省新乡市杂文家,笔名为红河水、云边客)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