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要登基做皇帝,命方孝孺为他起草诏书:“颁诏天下,没有先生的起草是不行的。”若换一个人,也许会感激涕零。可方孝孺不仅不为朱棣的宽宏而感激、不为得此重用而荣幸,却掷笔于地,说:“死就死,诏不能草。”结果是遭到骇人听闻的株连十族。
方孝孺落得如此结局,有人认为他具有士大夫的气节,威武不能屈的精神,难能可贵,值得千古传颂。也有人认为方孝孺太迂腐了。大明皇帝的宝座由谁来坐,是太祖的儿子坐,还是太祖的孙子坐?如果由儿子坐,又该是哪个儿子坐?如果由孙子坐,又该是哪个孙子坐?这是朱棣的家事,与赵家钱家孙家李家没有关系,也与你方家没有关系,你方孝孺何必多管闲事?就好比邻居家分家,那块好地分给谁,给老大还是给老二?这是邻居家的事,用不着你来管。邻居家的老人去世了,其遗产怎样分配?是按老人的遗嘱分配,还是家庭成员共同协商?这也是邻居的事,其他人无权干涉。本是人家的事,你硬是要管,指责这个无理,那个霸道,结果挨人家抽了嘴巴,那不是活该吗?
不对吧?皇帝是治理一个国家的,在汉文帝、汉景帝的治理下,出现了文景之治,老百姓的日子会好过一些。在唐太宗的治理下会出现贞观之治,会出现国泰民安的景象。而遇上秦二世、隋炀帝这样的昏君暴君,就可能天下饥荒、饿殍遍野、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国家有了开元盛世,后期荒于政务,连早朝都不能按时上了,就有了安史之乱,也就有了杜甫所描述的“三吏三别”。可见,对老百姓来说,谁当皇帝都一样,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不仅赵姓与钱姓、孙姓与李姓、诸葛姓与司马姓不同家族中谁当皇帝不一样,就是一个家族中父与子、兄与弟,叔与侄谁当皇帝也不一样,怎么能将谁当皇帝说成是一家一族的家事呢?
然而,说谁当明朝皇帝是朱家的私事也是有依据的。请看这样一段对话:成祖走下坐榻,对方孝孺说:“您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成祖说:“他已经自焚死了。”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成祖说:“治理国家要依赖年长一点的国君。”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成祖说:“这是我们的家事。”朱棣说得十分明确,谁做皇帝是他的家事。方孝孺虽然没有说谁当皇帝是朱家的事,要不然他为何一说当皇帝的应该是成王,二说当皇帝的应该是成王的儿子,三说当皇帝的应该是成王的弟弟,说来说去都是朱家的人?看来方孝孺与朱棣虽然为政敌,可在谁当皇帝是皇家私事这一点上,两人并无多大区别。方孝孺是那个时候的大儒,做过建文帝的老师。他认为谁当皇帝的家事,我们总不可以轻率地否定吧。
不过,对上面的对话还可以换一个角度理解。朱棣也不是一开始就说谁当皇帝是他的家事,并非理直气壮,而是在方孝孺咄咄逼人的追问下脱口而出的。而由“治理国家要依赖年长一点的国君”可以看出,朱棣懂得谁当皇帝涉及国家的利益,应该是国事。况且,他发动推翻建文帝的战争,所打的旗号不也是为国靖难吗?别人当皇帝就是国难,他做皇帝就能为国靖难,谁做皇帝涉及到国家的兴亡,怎么能说谁做皇帝只是家事呢?
再说,假如方孝孺将谁当大明的皇帝当作朱家的家事,就难以解释他为何宁可死也决不为朱棣起草诏书。为了人家的私事不惜株连十族,这不是脑子进了水?据说,有人将他比作唐朝的韩愈,他却不爱好文学,一直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可以推断,在他看来如果由朱棣做皇帝不合王道,天下会不太平。这不也是将谁做皇帝看成国事了吗?
谁做皇帝到底是国事还是家事?朱棣到底怎么看的?方孝孺又是怎么看的?请读者作出自己的判断吧。
(作者系首届全国鲁迅杂文奖银奖获得者,其获奖作品为《麻雀为何要自由》)
编辑:张启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