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凿壁偷光与凿壁偷光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11-0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彭友茂】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写文章,有“题目不怪,编辑不爱”之说。

  据此,十有八九,会有人认为本文的题目在耍酷,搞怪,以博编辑和读者眼球。没准,还会有人怀疑本文作者智商低,或患了老年痴呆。不然,就不会在“寸金寸土”的题目里,将一个成语重复使用。

  容我说明和解释:俺老彭虽智商低,不聪敏,但目前行动自如,思维正常,拟下这么一个看似奇葩的题目,决不是有意耍酷、搞怪,实乃事出有因,让我得来全不费功夫,将二者连缀在一起。

  大家知道,汉语里有的字一字多音,不少词一词多义。本文题目里的前后两个词,读音一致,写法相同,但因语法结构、功能有别,其含义也就大相径庭,相去甚远。下面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先说前者。前面这个凿壁偷光里的偷光,“偷”是及物动词(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之分),“光”是名词——被偷的对象,系“偷”的“宾语”,“偷光”在语法里属于“动宾结构”。该“凿壁偷光”是汉语词典里的一个成语。它来自家喻户晓,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历史小故事:我们沂蒙山区兰陵县(也就是李白诗句“兰陵美酒郁金香”所说的兰陵,过去好长时间里叫苍山县,2014年更为现名)鲁城乡,有座山清水秀的大山,山脚下有一风景如画的小山村。这里便是西汉丞相匡衡的故里。匡衡,字稚圭,幼时家境贫寒。他十分好学,利用一切空闲苦读。可由于家贫,他连点灯的油钱都没有。他的邻居是个大户,每晚灯火通明。匡衡便在自家的墙上凿了个洞,借洞中闪射过来的光亮刻苦读书。年长后,他到一富豪家里当长工,用读富豪家的书不付费代替工钱……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西汉经学家,在汉元帝的时候,当了丞相。典出匡衡的“凿壁偷光”,成了千百年来,历朝历代,官家农家,拿来教育子孙刻苦读书、奋发有为的励志教材。

  接下来说后者。后面这个凿壁偷光,与前面那个成语形似双胞胎,其实是个冒牌货。这个凿壁偷光,来自两年前一家晚报“城记”版的报道:M市A县B乡C村(这里,请允许我以汉拼的几个字母,屏蔽掉原新闻报道5个W里的部分内容)的宋某,是一个反侦查意识极强的惯偷。作案前把全乡数百个监控位置全部摸清。他白天开着三轮车踩点,夜间开着轿车到事先确定的养羊户掏墙打洞行窃。前后作案40余起,偷羊200余只(他将作案轿车的后备箱作了改装,“里面起码能装下15只山羊”。笔者注),有几次,他把被盗户的羊,凿壁偷光。这回,大家总算明白了吧?后面这个凿壁偷光里的偷光,在语法里属于“动补结构”:“偷”是动词,“光”是形容词作补语,用以补充说明“偷”的程度——作案者,丝毫不心慈手软,把人家的东西发善心给留下一部分,而是全部劫掠,渣都不剩,偷得一干二净。

  这类入室行窃、凿壁偷光,气煞政府、累坏公安的不良社会现象,虽然不像黑恶势力那样嚣张、跋扈,蛮霸、恐怖,却也侵害乡民,滋扰邻里,让老百姓的日子不得安生。因此,与打黑除霸一样,也得上下齐心,群防群治,除恶务尽,灭此朝食。

 

  (彭友茂,山东《临沂日报》高级编辑,现已退休。中国写作学会理事,徐州市杂文学会理事出版集子:《学会扔香蕉皮》《凭杂文能找到朋友》。北方文艺出版社2015年年9月出版的《中国当代杂文家》有其专文记述。)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