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郑人买履”续编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12-0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唐汇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经考证,当年买履的郑人住在一个偏僻的深山旮旯。他周岁丧父,3岁随母外出讨饭,母亲半路病饿而死。一个地主收留了他,让他6岁开始放牛,长大后成了硬劳力,什么农活都能干。

  东家见郑人干活肯卖力气,便为他张罗了一门亲事。私心是稳住一个好长工——春秋战乱频仍,打仗死的男人特多,找一个精壮劳力很难。根据劳动力不断减少的基本国情,郑国大力提倡“早子早得力”,将法定婚姻年龄提前到了男女都只须满14岁。生娃儿也是随心所欲敞开肚皮生,生到2个以上的,国家帮忙抚养。风闻日本因为人口老龄化严重,已经借鉴了后面这条经验。

  眼看郑人年满16岁,已属大龄青年,东家便给他定了婚期,还请裁缝为他做了一套新衣裳。随后借给他一笔钱,要他自己上街买鞋。

  “郑人买履”的故事尽人皆知,内中隐情却鲜有人知:他因为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不敢买鞋,有人劝他用脚试一试是否合脚就行。可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的人知道,万一不合脚,卖鞋的硬说你合脚,嫌你把鞋子试脏了,强卖给你咋办?郑人觉得还是回家去拿尺码保险,一旦买的鞋不合脚,再向东家贷款就难于启齿了。他回家一趟去来山路50来里,天色已近黄昏,集市早就散场了。

  郑国的街上除了酒家饭铺以外,没有布店衣帽店日杂铺,这些物资全靠逢五逢十的集市交流。郑人的婚期就在3天以后,再去买鞋已经来不及。东家便发动全体家人佣人找出了一双适合郑人的鞋,虽说半新不旧,好歹也把这场婚礼仪式对付过去了。

  郑人从此另立门户,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造人运动。体力劳动者精力旺盛,吃的又全是绿色食品,两夫妻每隔一年多时间生一个,一连生了5个男孩2个女孩,正应了山里的土话:“五男二女雷打不动。”7个孩子既不用注射长生疫苗,也不必吃黑心假药,喝水都长得很壮实。东家看到这支劳动大军茁壮成长起来,喜不自禁,心想子孙后代都不必为劳动力缺乏犯愁了,便隔三差五地接济他们。加上国家的社会抚养费补贴,郑人的日子过得还不错。

  好景不长。郑人的妻子连生7个孩子像尿尿一样不费劲,怀第八个的时候仗了大意,干活时不慎摔了一跤,早产大出血身亡了。东家请来郎中抢救,强调尽量救活孩子也没如愿。其实孩子救活了也挺麻烦,那时连三鹿奶粉都没有,谁来给孩子哺乳。

  郑人的大儿子一晃也满了16岁,又要结婚成家重复父亲昨天的故事。东家对此依然很热心,给老大做了新衣服,又放假让他去买鞋。郑人要出席婚礼也得买一双鞋,老大听说过父亲买鞋的故事,就向他要尺码。郑人说:“我一直没有买鞋,尺码早就丢了。过去他们给我捐的鞋子是40码,你就买这个尺码的。”

  老大兴冲冲地买回来两双鞋,自己的鞋直接用脚试的,穿着挺好。郑人那双怎么也穿不进去,他心疼买鞋的钱,“啪”地给了儿子一巴掌:“你咋搞的,买双鞋都不会!”

  儿子一脸委屈:“这是您要的40码呀!”

  郑人又是“啪”地一巴掌:“肯定是那个卖鞋的黑心烂肝偷工减料了。”

  小女儿站在一旁替哥哥开脱:“爹,肯定是您的脚长大了。”

  女儿还小,郑人舍不得给她一巴掌,只呵斥了一顿:“你小孩懂个啥!你的脚在长,我们大人的脚还会长吗?”

  幸喜老大的婚期还有十来天,还有机会去换鞋。郑人担心老大心眼实受欺负,派二儿子跟着去帮腔,并量了尺码一再叮咛:“记住,只能买40码的,买大了人家要多收钱的。”

  两个儿子一道去赶集换鞋,卖鞋的比了他们的尺码,说:“这是42码的脚。”

  老大犯了难:“我爹说了,鞋买大了要多出钱的。”

  卖鞋的表态:“你爹一生才同我做这一笔生意,我亏本也卖给他,绝不多收一文钱。”

  老二摇了摇头:“我爹不会相信有做亏本买卖的人。”他想了想,又对卖鞋的说:“这样吧,麻烦您把42码的鞋换成40码的标识,糊弄一下我爹就行了。”

  卖鞋的为了促成生意,只好依计行事。

  果然,郑人接过换回来的鞋,一伸脚就蹬进去了,两腿一站像踩上五彩祥云一样飘然若仙。他翘起脚给小女儿看:“我说我的脚没有长吧。”又高兴地拍着老二的肩膀夸道:“还是你会办事,都像你哥那个老实砣巴,只会上当受骗。”

  老二望了哥哥一眼,一齐会心地笑了。

  2018/11/9于洈水河畔

 

  (作者系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其杂文《刘项还是要读书》获第四届“克权杂文奖”一等奖,杂文《贪腐的起点》获第三届“克权杂文奖”三等奖)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