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蔡锷岂止一知音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03-1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唐汇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蔡锷与小凤仙的韵事流传甚广,他毕生艰难竭蹶却鲜为人知。

  蔡锷出生于湖南邵阳一户贫困的农家,自幼聪明过人,6岁发蒙,13岁中秀才,15岁从2000多名青年才俊中脱颖而出,考入仅招40名学生的长沙时务学堂。他没钱搭船,冒着冰霜走到数百里外的学校。在学生中他年龄最小,身体瘦弱,成绩却最好,是全校“三大高材生”之一,尤为总教习梁启超赏识。

  戊戌政变后,时务学堂被迫停办。他偕同十几个同学偷跑出来找老师,到上海时仅剩20个铜钱。1899年他到达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随梁启超研习学问一年多。

  1900年,唐才常教习带着20多名学生回国举行反清起义,师友大多遇难。唐见蔡锷年纪还小,派他去湖南送信才侥幸逃生。眼见改良行不通,他改原名“蔡艮寅”为“蔡锷”, 誓做“刀剑之锋”“流血救民”,1901年底进日本东京成城学校学习陆军。次年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骑兵,与蒋百里、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他还给梁启超的报纸撰文,宣传富国强兵的主张。

  1904年初,蔡锷毕业回国先后在赣、湘、桂等地训练新军。他年轻英俊,脚蹬长靴,腰挎战刀,扬鞭跃马,威风凛凛。李宗仁等学生对这位校长“敬若神明”,赞他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1911年初,云贵总督李经羲聘请他担任新军协统(旅长)。他利用空闲时间编写了中国十大兵书的最后一本《曾胡治兵语录》,率先提出了“论持久战”“游击战”等军事理论。

  武昌首义后,云南推举蔡锷为总司令,10月30日发动起义获胜,又推他为云南都督。他趁此大力推行新政,兴办教育、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宣传民主共和,深受军民拥戴。

  袁世凯想称帝,认为孙文、黄兴及不上蔡锷,欲收为己用。1913年9月,将他削去军权调入北京,封以“始威将军”和全国经界督办职务。1915年8月,北京喧嚷复辟帝制,蔡锷多次跑到天津梁启超家中商讨对策。梁公开著文反对帝制,蔡则佯装赞成帝制,逢人便说:“我们先生是书呆子,不识时务。”他还刻意与倡导帝制的杨度拉关系,时常出入八大胡同,以沉迷酒色麻痹袁世凯。袁仍不放心,派人抄他的家,结果一无所获。11月11日,他假托去日本看病,在杨度等人的帮助下逃出了北京。袁世凯慨叹:“吾生平识人未尝有误,乃卒为此子所蔽。”

  蔡锷辗转40天才回到云南。12月25日,云南按他建议成立护国军发出“讨袁”檄文。年后,他亲率3000多护国军对抗10万袁军,在60天的枪林弹雨中身患重病不下火线,苦战获胜后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军神”。他也身心俱疲备受摧残,学生朱德回忆当时情景:“他瘦得像鬼,两颊下陷,整个脸上只有两眼还闪闪发光。”

  袁世凯在全国的声讨下急忙取消了帝制,不久气愤身亡。1916年7月6日,蔡锷就任四川督军兼省长。因病情恶化,他草草处理了善后事宜即辞职赴日本治喉癌,11月8日病逝,年仅34岁。他在遗嘱中恳请恤奖护国军阵亡及出力人员,自求“应为薄葬”。

  蔡锷的原配刘新英乃富家女,婚后为她改名刘侠贞,两人始终相濡以沫。继配潘惠英系昆明名媛,聪慧美貌,受过西式高等教育。她拒绝众多追求者独恋蔡锷,不顾他已有家室又大她13岁,毅然倾心相许。蔡锷苦战袁军时给她写信:“余素抱以身许国之心,此次尤为决心,万一为敌贼暗害,或战死疆场,绝无所悔。”蔡锷去世后,潘夫人剪下他的一绺头发绾在自己的发髻里守寡到老——堪称丈夫的真正知音。

  小凤仙结识蔡锷时只有15岁。他同情她命运多舛,曾为之题赠:“自是佳人多颖悟,从来侠女出风尘。”她虽情真意切,他却不可能与之推心置腹,只能婉辞:“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

  反袁前他明知势单力薄,对梁启超说:“但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两人相约:“今兹之役若败,则吾侪死之,决不亡命;幸而胜,则吾侪退隐,决不立朝。”他一心为共和,不求升官发财,去世时家无财产,“尚欠债三四千金”。敌友新旧都称颂他以天下为己任,却不以天下为己,民国为他举行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国葬——以身护国万众敬,将军何止一知音。

 

  2019/3/8于上海泰禾园

 

  (作者唐汇寅,男,生于1950年,大专文化。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其杂文《刘项还是要读书》获第四届“克权杂文奖”一等奖,杂文《贪腐的起点》获第三届“克权杂文奖”三等奖。)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