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有感于陈文龙的“气节”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05-3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朱亚夫】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一路春风下莆田,文龙节震岳王威。最近,在这次全国各地杂文学会第33届联席会议上,我被陈文龙的“气节”深深地感动了。

  陈文龙(1232~1276),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初名子龙,字刚中。宋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号如心,是著名的抗元民族英雄。南宋末年,元军南下,大宋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中。陈文龙临危受命任参知政事,阻敌于兴化城下。在福州、泉州前后两城失守后,陈文龙固守孤垒,军中有人动摇,文龙道:“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指出人死有重于泰山,也有轻于鸿毛的道理。他数次斩杀前来劝降的元使,并在城头竖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大旗,有次其姻亲前来劝降,陈文龙也是大义凛然,不为所动。他复信说:“孟子曰‘效死弗去’,贾谊曰‘臣死封疆’,国事如此,不如无生,惟当决一死守……若以区区之守义为不然,或杀身复家,鄙意则虽阖门磔尸数段亦所愿也!请从此诀,勿复多言。”置生死于度外,虽万死也不辞,一字一句,忠义可嘉。之后城破被擒。他见元军在城中放火烧杀,怒声喝斥:“速杀我,无害百姓。”面对敌人的劝降,文龙指腹正色道:“此节义文章,可相逼邪!”凌云之志冲霄汉。

  不仅如此,陈文龙的“气节”还表现在处世做人,坚持正义,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陈文龙任宣义郎镇东节度判官驻节越州(今浙江绍兴)期间,秉公执法,革除政弊,关心民瘼,体察民情,因此政声卓著而“人皆惮之”。他在从政的道路上,曾得到权臣贾似道的器重,几年内一路高升,但陈文龙坚守气节,不为名利所动,纵然是恩师和上级,他也是坚持正义。度宗三年(1267年),元军长驱直下,围攻南宋国防重镇襄阳、樊城。贾似道女婿范文虎率兵驰援,却临阵逃遁,致使两城失守。陈文龙上疏痛责贾似道用人不当,并请追责问罪。从此得罪贾似道,但他依然不改初衷,坚持节操。

  由此可见,陈文龙是一个真正有气节之人,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真英雄、大丈夫。过去听说过“单枪赵子龙,双枪陆文龙”,其实 陈文龙,是“子龙、文龙”兼而有之。可称为“文枪陈文龙”“气节陈文龙”。

  何谓“气节”?《现代汉语》解释:指人的志气和节操,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其实,气节是人的高尚的志气,坚贞的节操。既表现在战时,“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表现在平时,“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坚持底线,坚守正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气节之士。

  有人说:复巢安有完卵,一木难支倾厦,因此劝人要识时务。此话初听似有道理,其实是误国误人之道。首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筑巢建厦,理当人人努力;其次,当国家危难之时,也就是巢要复、厦要倾时,有识之士当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之既倒,岂能借口“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而逃避,乃至屈膝。其实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正因为“复巢无完卵,倾厦难全木”,才更要奋起抗争。陈文龙在国难之时,强敌面前,就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誓死报国。元将对陈文龙说:“国家兴亡有成败,汝是书生,何不识天时?”陈文龙慨然回答:“国亡我当速死!”元将又企图以“母老子幼”来劝降他,陈文龙凛然而答:“我家世受国恩,万万无降理。母老且死,先皇三子岐分南北,我子何足关念。”其言词铿锵有力,其气节感天动地。

  真可谓:国难敢于长空哮,

  强敌当前不弯腰。

  豪气如虹惊世人,

  节操堪比岳王庙。

 

 

  (作者简介:朱亚夫,笔名方波等,上海市人。曾任《上海老年报》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军休天地》杂志主编等。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年旅游专业委副主任。1970年在《人民日报》首发杂文,2009年以一篇杂谈,促成了一项全市性的“迎世博”活动,最后诞生了新“沪上八景”。有《杂坛徜徉录》《人生畅想曲》等专著10多本。)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