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从“追星族”到“饭圈”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08-0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栩】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1993年,是本人出生的年份,同样也是中央电视台成立35周年。在那年的台庆晚会上,由赵丽蓉、蔡明、郭达、汪文华出演的小品《追星族》进行了首演。

  80年代末,改革开放进行了十多年,大多数老百姓已解决了物质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达到了物质需求便会去追求更高一层的需求,即情感、精神需求。从而一些娱乐产业开始兴起,内地也开始接纳港台娱乐业和外来的娱乐产业。“偶像”一词便出现在了内地老百姓的面前,随之而来的还有“追星族”一词。

  追星,古来有之。诗圣杜甫曾崇拜诗仙李白为其作了《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二首》 等15首诗,后来的白居易也是受到了李白的影响才写下了流芳百世的《长恨歌》。

  追星,也可以是一件正能量的事情。追星,不一定是要追明星、追偶像。某个老师、某个长辈和自己的父母都可以成为追星的目标,这么说吧,能给自己进步动力的榜样都值得我们去追逐。

  追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有一些四五十岁的人很喜欢以一种优越的姿态指责那些追星的男孩女孩们,可当他们到了一定的年龄时回过头来回忆自己的青春时期,是否会因没有一个自己真诚喜欢的事物而感到遗憾?

  每个人在青年时期都有迷茫、困惑,看不到人生前路的光亮,一个人摸着黑前行。如果有一个真诚喜欢的偶像,那么在前进的道路上就有了一束光,在追光过程中自身也在学习如何成为他人的光,这何尝不是一种正能量呢?

  时间来到了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衡量一个人的魅力不再取决于他的能力。日本著名造星大师喜多川成立杰尼斯事务所后,“偶像”就开始以一种公式化的标准培养出来。“偶像”和“明星”就要分开来看了。

  偶像和明星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粉丝,不同在于,明星吸引粉丝是依靠能力,比如演员是靠演技,歌手是靠唱功、靠作曲能力等。而“偶像”吸引粉丝是靠公司给他设定亦或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人设”,一个“偶像”唱歌一般般,演戏也一般般,但只要在公众面前设立一个“人设”——什么耿直、聪慧、知性、率真……只要你想得到的褒义形容词都可以作为一个“人设”。这样也能吸引到一些粉丝。所以,外行将这些“偶像”称之为“流量”。“流量”们始终会被粉丝推上活跃的第一线,昨天发个自拍、今天发个说说都会被粉丝们关注,粉丝们毫不吝啬使用网络数据流量去关注,去搜索关于“偶像”的一切。“流量”一词就是从此诞生的。

  资深粉丝们活跃的圈子被叫做“饭圈”。“饭圈”本质上与“追星族”没什么区别。相比之下,“饭圈”更为专业。他们有组织有纪律,给偶像打榜(投票)、反黑(维护偶像)、应援(接应援助)都是有组织的。他们把偶像当成共有的臆想对象,以满足自己的幻想。

  偶像也好,明星也罢。追星还是要有个“度”,追星不是生活的全部,但人生若有个真诚喜欢的榜样总归是件幸福的事情。

 

  (作者简介:王栩,毕业于天津理工大学,现就职于湖北省松滋市杂文学会、松滋市东方书院,任职松滋市杂文学会创作部副部长,“东方乐读”微信公众号编辑部主任,系青年杂文家,其杂文《“佛系”与“丧”》荣获第四届“克权杂文奖”二等奖,《中国文化除了“博大精深”还有什么?获第届“克权杂文奖”等奖)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