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感悟“卧冰求鲤”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11-1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代荣】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西汉晚期,有一个被世人称为“孝圣"的王祥,生母早逝。继母和父亲对王祥总是非打即骂。但王祥反而更加恭谨地孝敬父母。对中伤、迫害他的继母仍能“笃孝至纯”。继母生病后,王祥衣不解带,日夜照顾,煎好的汤药必亲自尝后,再给继母服用。天寒地冻,继母想吃鲜魚,王祥脱衣卧于河冰上,孝感天地,冰被暖化,跃出两条鲤魚。王祥亲手做给继母吃后,继母逐渐病愈。这就是“卧冰求鲤”的典故。虽有些夸张,但历史上的王祥确实因为孝行而受到地方政府关注。正好遇上魏文帝曹丕当政,一改其父曹操“唯才是举”的做法,而首推品行,再看才能,王祥以孝行闻名于天下,自然受到当朝重用,为官30余年,步步高升,位列三公(《尚书大传》《礼记》指司马、司徒、司空,后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王祥的“卧冰求鲤”至少告诉我们三点,首先是他能活学活用24孝,身体力行文化传家、文化兴国。而今50多岁的人,大凡都知道自家神龛上供奉着“天地君亲师”五个耀眼夺目的大字。天地人合一。天地是大自然,君(皇帝)亲(祖先)师(老师)三者为人。世人,既要孝忠天地,又要孝忠君亲师(人)。活着的父母(继父继母),同为亲,必须孝忠。继母是生母的继承人,得同视为母。生了病的亲人,是弱者,要更好孝忠。所以,“卧冰求鲤”,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人之初,性本善。”再就是王祥是琅琊王氏(琅琊王氏肇端于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晋代“王谢袁萧”四大盛门之首)的后代,既有血缘的一脉相承,又有长辈们文化传家的潜移默化。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存在。这样就有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永无止境地循环往复,就有了人类社会的与时俱进。还有就是王祥把孝父母升华到孝亲、孝族、孝众,令当时社会及当朝的好感,张扬了正气,促进了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所以,我国的孝文化,作为五千年中华文化文明古国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流芳至今。

  新中国建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给孝文化以新的内涵和外延并通过立法长期固定下来、传承下去。而且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能身先士卒、为人师表。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下,2018年修定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中国老人节。他和妻子及女儿一同将年迈的父亲习仲勋用轮椅推着散步、自己陪同母亲齐心往返度步,都是有说有笑,把法定的“精神慰藉”率先垂范在世人面前。他号召全党要充分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他在2019年新年献辞中强调让所有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习近平总书记言传身教促进了尊老爱老孝老新风尚的形成。因此,一个尊老、爱老、敬老、孝老的新风,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蓬勃兴起。

  而今,有三个问题值得引起各级各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并加以解决。一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单位与单位间、退休与在职间,落实不平衡。尤其是奖励政策大多不到位。二是法定的“常回家看看”“精神慰藉”几乎是流于形式。三是树立和推广老年工作典型不及时不到位。

  古有王祥“卧冰求鲤”孝继母、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天地,今有从中央最高领导人作表率到身边孝敬老人的好人好事,应该说按党和国家要求做好老年工作的生态良好,关键是缺“情”。老人想吃鲜鱼,再不要去“卧冰求鲤”的;说没有时间,没有谁比习总书记还忙些;说资金有困难,但只要把党和政府关注老人的投入用到了位,也不成问题。父母的存在地位和精神需要成了每位儿女心中的至高无上、行中的第一要务,老人就满足了。

 

 

  (作者简介:黄代荣,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松滋杂文》编委,编辑出版有诗文集《心地烙印》,诗词集《洈水一滴》)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