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林业杰出代表,马永顺声震遐迩。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曾创下手工伐木年产量1200立方米的全国最高纪录,至1982年退休,30多年采伐了36000多棵树。马永顺以卓然不群的工作实绩,11次被评为黑龙江省、东北森林工业总局劳动模范,还多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殊荣。
待到晚年,马永顺面对荒山秃岭、水土流失、灾害频发,心存愧疚,有了“偿还”意识。他摘下了墙上的奖状,藏起了一大堆奖章,许下诺言:“老骨头能撑多久,就得栽树多久,此生栽的树一定要超过砍倒的树!”他省吃俭用,还戒掉了长年累月养成的酒瘾,把退休金积聚起来,全部用在买树苗上。1991年,78岁高龄的马永顺在营林所南山栽下了200多棵落叶松树苗,这与他的原先计划差距甚大,于是,他将一家三代18口人组成“马家军”,既造林,又育林、护林。九度春秋,“马家军”在荒山上栽植5万多棵树苗,终于实现了夙愿。虽然1999年2月,马永顺溘然去世,但党和人民依然深切缅怀之:2009年,他荣获“全国十大绿化标兵”称号,还被评为100位“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当地政府特意建立了“马永顺纪念馆”,供人们凭吊和参观。
纵观马永顺的一生,由“伐木”到“造林”的角色转换,由“模范”到“偿还”的意识转变,委实值得深思。从他角色转换和意识转变,大致可以窥见我国摆脱野蛮走向现代文明之一斑。
仅以长江流域为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岸80%的森林惨遭乱砍滥伐,18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有20%由此导致水土流失,每年丧失表土24亿吨,从上游携带下来5亿吨以上的土砂顺着长江流入东海,形成河床多处高出地面、多地洪水泛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迷人美景早已成为了一种历史的记忆和文学的传颂。诚如著名作家徐刚名篇《伐木者,醒来!》所说:“无论在阳光下还是月光下,只要屏息静听,就会听见从四面八方传来的中国滥伐之声,正是这种滥伐的无情、冷酷和自私,组成了中国土地上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越穷越开山,越开山越穷;越穷越砍树,越砍树越穷!”
1998年夏秋季的特大洪水,重创赣、湘、鄂、黑,25个省(区、市)也不同程度地遭难,受灾面积3.18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0亿元。痛定思痛,寻找“病源”,狠下“猛药”。这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全面停止长江、黄河流域上中游的天然林采伐,森工企业转向营林管护”。“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随之启动,并将“退耕还林”列入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党和政府严禁采伐天然林的重大决策,不止是打破了国有林区原有的利益链,更在于倒逼了机制改革,加速了森工企业的转型——由往昔以砍树毁林为业,增量经济收益,转向殚心竭虑、全民动员的植树护林。这无疑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列入“五位一体”的依法治国框架,“森林养护”被提到了战略地位的高度须臾不可或缺,打击砍树毁林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数据显示:全国森林面积为2.08亿公顷,与第七次清查相比,森林面积增加了1223万公顷。前不久,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刊文介绍了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通过检视NASA卫星在2000—2017年期间收集的遥感数据,发现全球绿化面积增加了5%,相当于多出了一个亚马逊热带雨林的面积。其中,仅中国的植被增加量占据以往17年里全球植被总增加量的25%。而中国新增绿化面积的42%来自于植树造林,它已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为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关系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
(作者简介:沈栖,笔名凡夫、聿飞,1951年生,主任编辑,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杂文家,先后出版有杂文集《世相纵论》《明天的废话》《实话直说》《告别“社会病态”说谎》《一个公民的闲话》《无花的蔷薇》《边看边说》《余墨谈屑》。)
编辑:张启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