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争吵休矣 加油武汉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0-03-2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宁本俊】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大难当头,武汉告急!如此的猝不及防,这般的突如其来——一场新冠肺炎病毒恶魔般的悄然而至,一场人民战争、一场保卫战、阻击战也随之打响。庚子年春节前后可敬可爱的地方医护人员、解放军指战员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救治一线,以生命拯救生命,不舍昼夜。而二线三线的人们干什么去了?当然也忙,搞正事的、管闲事的各呈其态。其中一支就是“口水族”,族员们争争吵吵、闹闹腾腾,或抨击官员,或声讨院士,或恶搞公安,或非议企业家,或诟病媒体。心操得远点的,间或指责一下西方势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般“你方唱罢我登台”的热闹景观,在此焦躁沉痛悲壮的大氛围之下,显得极不协调,似乎可用我江汉平原的口头禅说一句:“找不到哈数。”

  要搁平时,我们可以“百家争鸣”,可以民主参议,甚至可以悍妇撒泼,可以爷们儿“抖狠”。七情六欲,放纵一下,宽以待之未尝不可。

  只是然而,错综复杂、麻烦透顶的是疫临城中,波及海内外。当下我们最最需要的是什么呢?不言而喻——胜造七级浮屠的大事——防病治病救人性命,这是“主旋律”。此时我们的“和弦”只有两根,一是按指令老老实实待在家中隔离;二是心牵前方的白衣天使,为他们鼓劲、向他们由衷地敬行注目礼。毫无疑问再无其他。若有,那就是扯淡,扯一升级,便滑入吵闹。

  鄙人这里列举几例。一是官场易将,查处失职渎职者。这本是组织上的事情。议论一下并无大碍。但有些言论类似炮轰,火药味十足,有的已然超出正常的情绪诉求。更有甚者还人肉出一些个人隐私,这就不是理智的选择范围了。再就是围吵本埠媒体。对广电、报纸一类主流媒介,特殊时期受众应该本着基本的宽容与期许,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作为一个从业38年的新闻工作者,我每天都密切关注主流发声,同时从微博微信上获取信息。我是把二者对比起来分析甄别判断推理,从而得出较为接近真相真理的结论的。总体而言,主流媒体还是具有权威性、影响力的。而疫情中记者“我在场”的意识和作为无疑是值得点赞的!他们在抗疫前线发出的报道准确、及时、鲜活。我们宅在家中看着这些新闻无不为前线战士的感人事迹流下热泪,伸出拇指。正如一位重要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除了一线的医护人员,第二位辛苦付出的还有记者。斯言诚哉!这是对中省媒体、市州县媒体的褒奖。我所在的荆门广播电视台的许多新闻工作者春节前后都在一线“冲锋”,融媒体中心凌晨一两点还在推送抗疫新闻与专题,而我的优秀同事金华为同志就牺牲在抗疫一线。呜呼,他才49岁呀!所以大伙儿都要宽容一些包涵一点,党媒的属性决定了它的律己性,不要动辄向媒体吵吵闹闹嘛!当然像《长江日报》那篇评论《相比“风月同天”,我更想听到“武汉加油”》的立论和记者《歪歪扭扭七字遗书令人泪奔》的取舍,确实存在问题或兼具值得探讨的问题。以我的一孔之见,如果不把“风月同天”与“武汉加油”对立起来论证,设若把病逝者肖贤友临终前写的“我的遗体捐国家,我老婆呢”这11字悉数入文而折射家国情怀岂不服众岂不完美?鲁迅先生有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此情此景,此时此文——怜妻如何不丈夫?唉!失足遗恨,也连累了报纸。于是乎口诛笔伐形成长江之涛——惊涛拍岸。暗自思忖,战事紧急之秋也属活该。但作为媒体人,我自己还是动了恻隐之心。迄今为止,我的信息接收所及得知,似乎《长江日报》及其相关人员并没有站出来辩解,也没有加入到吵闹的行列。当然啰,他们如果发声,那在谴责的大分贝里必然显得微弱趋零。转念我又记起钟南山院士说的:武汉本来就是个英雄的城市;《人民日报》说过:英雄的武汉,英雄的人民;我想说:《长江日报》也曾是一份英雄的日报,虽然目前个案失误。特殊时期地域所限,我无法看到其纸媒,只是偶尔查到电子版,但有理由相信他们仍然在批评声中负重前行,奋力传播正能量。人命关天的时刻,我们不吵他们——包括广电、报刊,让他们清醒地比较轻松地去干好该干的事,这不挺好吗?

  我们不要争吵,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凡事不要绝对化。国人有个惯性思维,一俟看待人和事,总是喜欢对立起来,或孤立起来,不非此即彼,非红即黑,不是即非就不适应。显然,这是有悖辩证法的。放在这儿来讲,也算个争吵的方法认知问题。再者,我们这些闲人呆在家中衣食无大忧,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等待疫情拐点、病毒溃败,就是对政府决策部署的莫大支持,最好不去加入那个争吵族。想想前方战士舍身忘死救人性命的壮举,想想八方驰援的勇者和善者,想想那些无辜逝去的生命,我们有什么理由当喷子,做愤青,争吵甚至谩骂?很难理解,那个网上流传的“汉骂”居然被不少人赞扬。我认为,这种特殊形式的争吵,无异于新冠肺炎的病毒之一支。

  近期我每天都在朋友圈拜读方方的“疫情日记”。这是一个作家的见闻之记。我以为很客观,很理性,很“人文”,可以作为权威媒介的一种阅视补充,但也引来了无数非议。有点吵闹的意味。但是,被认为“最会‘吵架’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刘川鄂语)她这次还真没怎么吱声,依然鲜有旁骛,一日一记。名家尚且如此,常人见之则该“思齐”嘛!

  我写此文的宗旨并非强人“禁足”复“禁言”,而是战事迫,人命悬线,孰重孰轻,请大家伙儿自我掂量。待疫魔消遁,战士凯旋,春暖花开,一切步入正轨,我们再讨论再争执再闹腾可好?甚至“秋后算账”,行吗?

 

  (作家简介:宁本俊,荆门市文旅局高级编辑,荆楚理工学院特聘教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荆门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曾公开出版《温情玫瑰》《边鼓余音》等散文杂文、专著5部,多篇随笔、言论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记者》等报刊刊发,多篇杂文入选《中国杂文年鉴》和最佳年选本)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