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疫情下的人性光辉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0-04-1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朱亚夫】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疫场无情人有情。最近一幅“落日余晖”照片走红神州大地,温暖了千万人的心:今年2月9日,家住武汉、87岁的王欣老师因发热住进武汉东西湖区人民医院,很快被确定感染了新冠肺炎。没几天转为危重病人,气若游丝,整天要拖着只氧气瓶吸氧。但白衣天使不弃不离,经过精心救治,老先生身体日渐好转,肺部渗出不断减少。3月5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刘凯医生推着他去另一幢楼做CT。在做完CT回来的路上,27岁的刘凯见晚霞灿烂,就问病床上王欣要不要看一眼落日?他知道,老先生已在病房里住了近一个月,一定想念久违的阳光。老先生点点头。于是,刘凯停下步子,站在床旁,陪老爷子一起,感受这早春三月的阳光。同行的护工甘俊超随手拍下了落日余晖中的这两个身影。

  本是一张普通的“落日余晖”照为何会打动亿万人的心,成为武汉抗疫的经典标记?因为疫情面前见人性。患者虽然年过八旬,又身患重症,气息奄奄,但医疗队本着“救死扶伤、生命至上”的精神,依然“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不弃不离,精准救治。正像战斗在抗疫第一线的著名病毒学家闻玉梅所说的“一切都要把人民的健康放在首位”,使王欣老师转危为安,生命出现了转机,夕阳发出了余晖。落日余晖中的这一老一小两个身影照,既是一幅抗疫搏击照,更是一幅敬老写生照,生动形象地折射出疫情下的人性光辉。夕阳虽黄昏,余晖也暖人。当时王欣老师心里暖暖的,相信广大读者也在“落日余晖”中感到心里暖暖的。

  现在疫情加速蔓延,席卷欧美,却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幅与此迥然不同的画面:有的国家对65岁老年人放弃医疗,将老人与“死尸”划上了等号;有的国家推行“群体免疫”,让老人“自求多福”,自生自灭;有的国家鼓吹新冠病毒是“老人淘汰机”,借此可以节省养老金,为此他们狠心地拔下病患老人身上的呼吸机——

  老年人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当局去关怀;老年人本是这场疫情的易感群体,需要人们去保护。现在倒好,西方有的国家政要不但不加关怀、保护,疫情一来,反而将老人当作供品,早早地推到魔鬼的跟前。生命权是人权的出发点,危难时刻弃老人,这是一种很不人道的做法,是一种有悖于“尊老爱幼”人伦道德的做法,是一种违背生命救治权“人人平等”原则的卑劣做法!可是在西方却自有市场,大行其道。

  是不是善待、尊重老年人最能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西方有些政客喜欢标榜“人权至上”“博爱人道”,将西方打造成老年人的“养老福地”。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情。灾难之际,马上现出了原形,“福地”变成了危地。别看他们平时温文尔雅,人模人样的,高唱着“女士优先、长者为上”,骨子里他们信奉的还是“丛林规则”,是一副“弱肉强食”的邪恶面目。那则困扰东方多年“老妈、老婆掉水里先救谁”的难题,他们会不消一分钟,就会作出选择。现在一场疫情无情地撕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遮羞布,让善良、天真的人们看到了私有制社会的魔鬼真相。

  疫情还在继续,人性不可泯灭。我们相信敬老的人性光辉会越来越深入人心。

 

  (作者简介:朱亚夫,笔名方波等,上海市人,现为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曾任《上海老年报》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军休天地》杂志主编等。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年旅游专业委副主任。1970年在《人民日报》首发杂文,2009年以一篇杂谈,促成了一项全市性的“迎世博”活动,最后诞生了新“沪上八景”。有《杂坛徜徉录》《人生畅想曲》等专著10多本)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