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孔夫子是个好群主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0-06-0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唐汇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网上建群蔚然成风,各种群如过江之鲫,病毒封城也没封住。居家隔离活动空间小,虚拟空间却无限广阔。群友思想交流活跃,可取代被锁住的手脚,消解寂寞,安定人心,增进友谊,闷死病毒。孰料“一石击破水中天”,一本日记竟掀起了滔天巨浪。褒贬双方各不相让,竟重现了昔日群众互殴、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场景。群友多因共同的经历、爱好、目标之类相聚,为无关宏旨之事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分道扬镳,真不知鹬蚌相争谁在渔利。

  遥想老祖宗孔子所建的师生群,与此大相径庭。孔门三千弟子,年龄不一,性格各异,进群时间有早有迟,授课进度亦不同,大班、小班和高、低年级混居一室,颇似大山里的幼儿园和小学。孔子如同带班的群主,领着他们追求真知,还周游列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进群不设门槛,孔子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主张“有教无类”,什么样的人都可入群,通过教育来消除其差别。穷居陋巷的颜回和免交学费的闵子骞也有幸入群并学有所成。

  孔子不以家长自居,不搞师道尊严,反对填鸭式的灌输教育。他鼓励群友畅所欲言、自由探讨。他劝勉子路等学生:“各位,我只是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话。”(“以吾一日长乎尔,勿吾以也。”)他跟群友平等交流,从不把一己之见当做不容置辩的标准答案,而是引经据典,启发各人独立思考。颜回对此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孔子推崇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他不耻向群友学习,及时弥补自身的不足。学生子游到武坡镇主政后,他率群前往考察,听到人群中传来音乐和歌声,他对教大众习礼乐不以为然:“割鸡焉用牛刀?”子游答道:“我曾听您说过,一个国家的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百姓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服从政府管理。”孔子马上意识到自己失言了,扭头对所有学生说:“他讲得对,我刚才说的只是一句玩笑话。”(“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他认为人犯错不可避免,“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如果有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并不讳忌,反而很高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还时常反躬自省。学生谵台灭明(字“子羽”)因相貌丑陋遭到他嫌弃后,毅然退群发奋自学、严谨修行,结果成了子游的得力助手。孔子为此自责:“以貌取人,吾失之子羽。”

  孔子最看重“宽容”。子贡问:“有没有一个词使人终身受益?”他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也曾总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993年,世界宗教领袖大会提出了两条人类相处的“黄金规则”,第一条是“把人当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列为第二条镌刻在了联合国大厦里。

  有不同政见他视为正常,否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他也清楚很难改变他人的观点,“可与言者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他的谦恭和谨言慎行、不徒费口舌训人,反让群友“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这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海纳百川、包容万物的胸襟,很值得时下的微信群效仿。与孔子相反,有人误把群主当官职,在现实生活中无缘当一把手,就跑进虚拟空间过官瘾,颐指气使,将自己的三观强加于人。群友之间不能心平气和地交流意见,动辄满口喷粪,甚至隔空喊话挥拳舞棍,闹得分崩离析、不欢而散。这样的群不可能相互砥砺求真知,每天互道早晚安足矣。

  孔子也强调“政治正确”:“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坚持正义之事,摒弃非正义之事,非正义的就会变成正义的。)听说冉有为贵族季孙氏搜刮民财,他立即号召群友:“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北大和武大的校友群颇得先贤真传,他们能够容纳各种异见,但你口吐脏字有失体统就要被踢出门外。踢出群外亦非群主独断专行,而系群友公议的结果。一个微信群形同一个小社会,文明的群理当学孔子,崇尚各抒己见,具有博采众长的气量。

 

  (2020/5/2于上海南箐园)

 

  (作者简介:唐汇寅,男,生于1950年,大专文化。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其杂文三次获得“克权杂文奖”)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