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善读“无字之书”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1-07-30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吴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短短的12个字,饱含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望,更是激励我们成为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见地与行动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毛主席曾说过,社会也是学校,一切要在工作中学习。社会上的一切都是书,是“无字之书”。

有字之书需苦读,无字之书需苦悟。春读芳草百花,夏读蝉鸣鸟啼,秋读硕果明月,冬读白雪冰霜。无字之书的每一页都是鲜活的,都是一个故事,其中深邃的文字和内涵需要用心去体会。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有字之书读了不少,也下了不少功夫,却并没有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学识渊博的人,最后只能和南北朝时的陆澄一样,变成一个无所作为的“两脚书橱”。把学知识与实践锻炼割裂开来,学了知识往往沦为纸上谈兵不得受用。正确的做法,应该将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结合起来,从有字的书中悟出无字的原则、意念和明辨是非的本领,从无字之书中念出有字的条文、规律和处事之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用结合,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读无字之书,也需要用眼看、用耳听,更需要用手做、用腿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陆游的读书警示,是为至理名言,也是我们党提倡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有字之书里的学问,是别人嚼过的馍馍,虽然不香但易于消化,无字之书上得到的感悟,是自己走出来的路,虽然有味但却艰辛。周恩来总理青年时曾经写过一副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其中深意,值得我们深深体会。

青年时期的习总书记,从初到梁家河向群众学方言,到掌握排面条、蒸团子、腌酸菜的生活技能,从什么都不会的“知青”,变成样样都行的“农民”。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大家打淤地坝、学习建设沼气池的技术既当“指挥员”又当“技术员”,成功解决了缺柴烧的问题,还成为全延川县发展沼气的先进典型。正是这种实干精神,短短一年多时间,他就带领村民打出了村里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代销店、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淤地坝,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穷苦人家出身,在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中逐渐成长为战场上的一员虎将。日军曾调查他毕业于哪所军校或国外知名军事大学,然而回答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不难看出,李云龙正是这样一个读懂了“无字之书”的有心人。

古语有云:“书看无字书,话听言外意。”毛泽东认为学习不仅要善于读“死”的书本,还要善于读“活”的书本,书是知识的载体,但知识并不仅仅存在于书中,真理往往更在字句之外,读有字书难,读无字书更难,两者如同鸟的双翼,车的两轮,自己的双手,一本都不能少。我们只有做到苦读、善悟,才能学好无字之书。


(作者简介:吴超,湖北省松滋市洈水镇人,现为解放军某部士官,擅长写作、书法,其文字作品和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