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贝多芬的政治信念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1-08-27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李志远】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第七届克权杂文奖_横.jpg


人们印象中,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誉为“乐圣”。这当然没错。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似乎也不应被忽视,就是贝多芬有着鲜明政治信念,且为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堪称斗士。(《巨人三传》)

贝多芬(1770-1827)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时代。当时,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正在日益兴起。尤其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进步的反封建运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成长起了重大作用,使他逐渐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以及“民主、共和”,作为自己的政治信念。这种信念,在那时欧洲知识分子中颇具代表性。有作为的知识分子,不可能脱开时代、疏离政治,而积极“入世”参与才是正途。

为了自己的政治信念,贝多芬通过言论,大胆与封建专制进行斗争。他对政府、警察、贵族,一贯自由发表意见,甚至在公众面前也是如此。他公开说,“欧洲政治目前所走的路,令人没有金钱没有银行便什么事都不能做”“统治者的贵族,什么也不曾学得”“五十年内,世界上到处都将有共和国”。他勇敢抨击政府的腐败,警权的滥用,官僚政治的腐化无能,指斥颓废的贵族享有特权,霸占着国家最高的职位。与此同时,他向往英国的政治,一心想到英国去看看下院的情况。他说,英国人的脑袋“的确在肩膀上”。        

“道不同,不相为谋。”对于贝多芬而言,与那些封建卫道士,不仅“不相为谋”,简直是针锋相对、难以相处了。一天,他和有枢密参赞头衔的歌德,一起拉手散步,回归路上,巧遇“全体皇族”经过,“亲王与近臣密密层层”。这时,歌德竟然挣脱贝多芬的手,“站在大路一旁,深深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如此丑态,使贝多芬感到极为可卑复可笑,接下来,便“大大地教训了他一顿,毫不同他客气”。事后,他给朋友写信说:“君王与公卿尽可造成教授与机要参赞,尽可赏赐他们头衔与功勋,但他们不能造成伟大的人物,不能造成超临庸俗社会的心灵。”      

何止如此,即使对高高在上的亲王,他也极度轻蔑,毫不留情面。“情知不是伴,急来且相随。”他曾经得到过李区诺斯基亲王的帮助,所以二人关系一度还不错,但彼此毕竟不是一路人。后来,他和李区诺斯基亲王反目,临走时,留下的条子是这样写的:“亲王,您之为您,是靠了偶然的出身;我之为我,是靠了我自己。亲王们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至于贝多芬,却只有一个。”他说出不少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灭统治者威风,长自己志气。

更重要的是,他通过作品,来为自己的政治信念奋臂呐喊,特别是《第九交响乐》,对其政治信念表达得淋漓尽致,达到高峰。那乐曲,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的热望,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情怀,体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无怪乎《第九交响乐》和《D调弥撒祭乐》,在维也纳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空前成功。当贝多芬走出会场时,受到群众五次鼓掌的欢迎(皇族出场一般也只用三次鼓掌礼),会场“几乎含有暴动的性质”,乃至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许多人都哭了,贝多芬自己也感动得一时晕了过去……


(原载杂文集《人生碎片》)


(作者简介: 李志远,网名司马一夫,军休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1年 7月 22日出生在河北省栾城县一个小农村,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参军入伍,退休前是正师、大校。主要写杂文、散文,也写诗歌。曾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杂文月刊》《唐山晚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军内外几十家报刊发表千余篇作品。已出版《包含香味的玫瑰》《观钓偶感》《另类公道》《幽默与遐想》《人生碎片》《一枝一叶总关情》《灯下杂想》《李志远杂文选》等文集。曾获《人民日报》“金台奖”等几十个奖项)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