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欧维的顿悟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1-12-17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沈栖】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第七届克权杂文奖_横.jpg


成家立业的子女独立生活,自然对年迈的父母少有照料。倘若丧偶,孑然一人,枯居斗室,暮境更是惨淡。如何让孤单老人融入社会,唤起热爱生活的激情,自是一个亟需直面的涉老话题。

具体的实例往往比抽象的说理更有说服力。这里不妨列举瑞典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为说事开篇。老人欧维一生无儿无女,只和老伴相依为命。老伴去世后他便丧失了生的意志,不止一次地想过***。但每一次都会发生意外,因为一对伊朗移民带着两个孩子搬到他的隔壁,有事没事会敲他家的门,或让他帮忙带孩子,或请他帮忙修水管,或让他帮忙教开车,或让他尝一尝新做的饭菜。刚开始,欧维感到无比烦恼,甚或因此发火。但时间一长,他发现自己的生活改变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孤单,反而重新有了期待,因为有人需要他,他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有意义,遂打消了自杀的念头,选择了安详地活下去。欧维重新回归社会,做了不少有益事,诸如:抱养流浪猫、照看放学儿童、收留和大人吵架的少年、关心同性恋、帮助好友争取权益。欧维顿悟:单身不孤,晚年还有很多快乐。——这部电影告诉人们:人老了,最大的依靠并不是子女,甚至不是老伴,而是自己,在保养好身体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精神寄托。

人的精神有寄托,活着就不会空虚,因为总有值得你去做的事情,总有特定的意义值得你坚持下去。杨绛在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去世后,一度陷入崩溃的情绪里,但她慢慢走了出来,并且对于生活重拾了热爱。96岁那年,出版了散文集《我们仨》,并跨越到哲学领域,开始研究柏拉图的《裴多》,直至105岁谢世前,笔耕不辍,内心充满着热爱和不灭的信念。

一个人到了晚年,过得是否幸福,并不取决于身边有谁陪伴,也不取决于有多少存款,因为倘若没有精神寄托,那么,你的心依然是孤单的。内心的强大,才能有一个宽阔的格局,努力让每一天都充满意义,有期待地活着,而不是苟活。诚如村上春树所说:“只要始终保持事事留心的好学态度,即使衰老也算不得什么痛苦。”奉劝孤单老人专注自己脚下的路,寻得一份心安和愉悦。

重新出发,在人生的晚年掉过头来做年轻时想做而无暇做成的事:读书、写作、旅游、绘画、唱歌、练健美……让自己的生命继续延伸。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说:“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激情。”其逻辑前提是:内心世界不留空白。


(作者简介:沈栖,笔名凡夫、聿飞,1951年生,主任编辑,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杂文家,先后出版有杂文集《世相纵论》《明天的废话》《实话直说》《告别“社会病态”说谎》《一个公民的闲话》《无花的蔷薇》《边看边说》《余墨谈屑》)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