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统万城的诉说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2-01-23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刘吉同】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第七届克权杂文奖_横.jpg


统万城是十六国时期夏国的都城,由第一任君主赫连勃勃(又称赫连屈丐)所建,取“一统天下,君临万邦”之意,好厉害呀!城址位于今陕西省靖边县北部。赫连氏以极其残酷和惨烈的手段,胁迫十万苦力和工匠建造该城,413年开工,418年建成。为防止城被攻破,统万城建造十分坚固,城墙高十仞,墙基厚达三十步,墙顶宽达十步,且以蒸土筑城,城防功能也十分完备。城中宫墙更结实,高五仞,“其坚可以厉刀斧”。

然而,427年6月,北魏君主拓跋焘便率军攻破了统万城。躲在城内和宫中的数以万计的皇亲国戚、太后太妃、嫔妃宫女和文臣武将,全都做了俘虏。固若金汤的统万城,只安全了9年便陷落了。大夏国呢?勉强活了25年,也一命呜呼了。而且死相很难看,后两任君主都遭活捉,最后被北魏砍了头。如此坚固的城池怎么没能保住赫连王朝呢?更不要说什么“君临万邦”了。原因或许很多,比如乱世中小国生存艰难等。不过,拓跋焘的评论却颇有见地,十分精彩。

进入统万城后,拓跋焘看到的是:“台榭壮大,皆雕镂图画,被以绮绣,穷极文采。”他大为感叹,曰:“蕞尔国而用民如此,欲不亡得乎!”高城深池,又如此雕梁画栋,这需要多少民脂民膏,需要多少草民的血泪和白骨!拓跋焘说得好啊,这般奴役百姓,哪有不亡之理!

魏主凯旋至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此时,文武百官强烈请求加固京都城墙,修缮皇宫。魏主曰:“古人有言:‘在德不在险。’屈丐蒸土筑城而朕灭之,岂在城也?”这事也就泡汤了(以上见《资治通鉴》卷120)。在这里,拓跋焘借夏国的灭亡,无意间道出了一个道理:德政,进而赢得民众的支持和信赖,这才是保护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的铜墙铁壁,而不是什么坚固的城池。统万城用“现身说法”验证了这个道理。

北魏名臣崔浩,当初对夏国命运的分析和判断,也很值得一说。417年,魏主拓跋嗣(拓跋焘父)问崔浩:“屈丐何如?”插一句,赫连屈丐最初“国破家覆,孤孑一身”、走投无路时,后秦君主姚兴收留了他。姚兴对这位身长八尺、风度翩翩、能言善辩的美男子非常敬重,不惜官爵且委以重任。然而,其羽毛丰满后,反过来狠狠杀了后秦一个“回马枪”,叛秦自立,颇似“农夫与蛇”的故事。崔浩对此人极其鄙夷,断定他不会有好下场。“不思酬恩报义,而乘时徼利,盗有一方,结怨四邻。撅竖小人,虽能纵暴一时,终当为人所吞食耳。”多说两句,夏国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发动战争对外抢掠;内部稳定主要靠杀官杀民,而且变着花样杀人。崔浩的预言不久便应验了,赫连勃勃确实“纵暴”了几年,刘裕灭了后秦,他借其立足未稳之际,乘机攻占了长安和关中等大片地区,一时疆土猛增,资源丰厚,国势强大。尽管如此,夏国还是很快走入了坟墓。
像拓跋焘、崔浩这样的封建君臣,实在不知现代政治文明为何物,充其量懂点儒学罢了。但是,他们讲得却很有道理,犹如打蛇正中七寸。为什么?这源于他们的史实和直感,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了结论:失德、无义、虐民必亡;尚德、有义、亲民必兴。今人的理解和理念,无疑应远远超越这对君臣。

唐朝诗人高适当年凭吊梁孝王的梁园时,曾写到:“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如今的统万城,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残垣断壁,满目萧然。但是,夏国的这段历史却不会消逝,废墟上那摇曳的树草,静静的残墙,还有那劲吹的风,漫漫的黄沙,似乎都在诉说着统万城的故事。


(作者简介:刘吉同,河南省新乡市杂文家,笔名为红河水、云边客)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