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为“书呆子”鸣不平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2-03-04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李志远】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第七届克权杂文奖_横.jpg


看了题目便知,这里所说的“书呆子”带有引号,并非原本意义上的书呆子。我之所以要为“书呆子”鸣不平,是因为当下有太多的“书呆子”遭遇了不公平的对待。谓予不信,请看以下几个鲜活事例。

前不久,南京的张某听即将考研的儿子叨念“心里没底”,便决定替儿子“活动活动”。考试前的一天晚上,张某提着烟酒来到某教授家,想让负责考研命题的该教授对其儿子“指点指点”。没想到,张某被该教授严厉拒绝,连门都没让他进。于是,张某不仅斥责该教授是“书呆子”,还大骂他“不通人情世故”;连张某的亲友也大骂该教授“不会做人”。此一也。

去年,从西南林学院毕业的“书呆子”小舟,进入一个单位名义上是“科技有限公司”,实际上还开展民办教育业务,招收中专和大专学生。在该公司,小舟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教语文和哲学两门课程,同时兼任会计和团委书记。小舟说,他上大学时是学会计专业的,但还没有会计资格证,该公司挂另一个人的名义要他做账,而且是“两本账”,这明显是违法的。“要饭碗还是要正义,我确实很难抉择。我一直认为大学生没有工作是耻辱的,但这样的工作我不能再干下去了。”于是,小舟于去年十月初提出辞职并离开该公司。岂知,该公司恼羞成怒,发文到小舟家乡人事局以及母校,污蔑他在公司“偷盗、行窃”,使小舟的名义受到很大损害。此二也。

辽宁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书呆子”曹再学,2003年进入阜新市国土资源局从事采矿技术研发工作,由于不懂“人事潜规则”,没理会领导“谁进国土资源局都得给三五万元”之类的暗示,因此,不满半年就被单位迫使下岗。直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辽宁省省长张文岳先后做出批示,曹再学才得以重新上岗。不幸中有万幸,他总算有了个圆满的结局。然而,人们慨叹:今后的其它“书呆子”们是不是还会遭遇类似的厄运呢?不能不令人杞忧。此三也。

从这些事例不难看出,“书呆子”的所谓“呆”,实则正是其人品可贵之所在。其一,“书呆子”是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凭自己的本事吃饭。不像那些“机灵鬼”,说谎骗人耍滑头,“有奶便是娘”,对“嗟来之食”也欣然接受,且吃得津津有味。其二,“书呆子”是“坦荡荡”的君子,光明磊落,人格高尚。不像那些“机灵鬼”,圆滑事故,投人所好,巴结奉承,甚至为虎作伥,丧失天良、丢尽人格。其三,“书呆子”遵纪守法,坚持原则,严以律己。不像那些“机灵鬼”,视法纪为儿戏,没有原则,阳奉阴违,私下里什么违法乱纪的勾当都做得出。

既然“书呆子”可贵之处多多,那么,何以其命运多舛?这恐怕得从社会上找找原因。无须讳言,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诚信恶化。记得,思公先生在其《起来,不愿说谎的人们》一文中说:“人们说谎,欺骗,吹嘘,违心地讲话,做事,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人们被骗,被蒙,被坑也像家常便饭。整个中国大地都弥漫着谎话,好像成为中国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维生素。从古至今,从天涯到海角,这种人类现象很罕见。”此言尽管有点极端,却也不无道理。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此环境,只能成为“机灵鬼”的自由王国,哪还有“书呆子”的生存空间!

所幸的是,正义的人们和有识之士,已经看到问题的严重危害及其症结,强烈呼吁,切实加以诊治。而且,有些地方也已开始采取措施并付诸实施。例如山东等地,在今年的人才招聘中,为了掌握应聘人员的所有真实情况,推出了“诚信档案”举措,使“诚信人才”最为走俏,而让“赝品”们吃了闭门羹。但愿这星星之火能够尽快形成燎原之势,以使“书呆子”们不平的心真正得以抚慰。

无疑,“书呆子”心平气和时,正是社会风气良好日。


(原载《李志远杂文选》)


(作者简介: 李志远,网名司马一夫,军休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1年 7月 22日出生在河北省栾城县一个小农村,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参军入伍,退休前是正师、大校。主要写杂文、散文,也写诗歌。曾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杂文月刊》《唐山晚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军内外几十家报刊发表千余篇作品。已出版《包含香味的玫瑰》《观钓偶感》《另类公道》《幽默与遐想》《人生碎片》《一枝一叶总关情》《灯下杂想》《李志远杂文选》等文集。曾获《人民日报》“金台奖”等几十个奖项)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