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原形人去后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2-06-20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刘吉同】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第七届克权杂文奖_横_400.jpg


那些包装得严严实实的“两面人”,除下“接受组织调查”时外,有没有“原形毕露”的时侯呢?有:人去后。

一是去职后。我熟悉某区一位局长,在位时以堂堂正正、两袖清风闻名,也博得了不少人的赞扬和尊敬,有的还被感动。然而,去职后尤其是退休后,关于他的“流言”就开始传开了。有的说他曾包养过两个情妇。有的说单位开发时,开发商送给他一套房。我曾亲自听他的一位同事说:一次他俩去给区委书记汇报工作,书记正在医院输液,为让书记听着“方便”,他竟跪在床头讲了20分钟……就这样张三一笔、李四一笔、王五再补一笔,没多久便把这位局长的真实“画像”拼凑完整,原形露了出来。

二是去世后。此时,人们会“肆无忌惮”地用各种方式,贡献“一笔、一笔又一笔”,最终复原出他(她)的真相。有位先进村的“领头人”,一直是带领村民致富的典型,在当地以“廉洁奉公”闻名。突然亡故后,人们从他锁着的抽屉里发现了多本城里的房产证。没几天他的两个情人也分别带着私生子,前来要求分他的财产。——之前的高大形象瞬间坍塌。

顺便也说说,有些公众人物,也犯这个“毛病”。 我知道某地一位名人,生前以高风亮节、一身傲骨名世。但去世一年半载后,其真实的“画像”也被人拼凑出来了。最典型的一件事是:在一次某领导光临的酒宴上,为了投领导所好,在其面前极力贬损此领导不喜欢的某人,但见了某人后,他又“由衷”地当面赞扬。唉,与古代“翩然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衙”之类的假隐士差不多。

那么,这些人之前为什么会那么“完美”呢?很显然,是其本人和左右精心包装所致。为什么要包装?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干的那些上不了台面、见不得人的事,一旦泄露尤其是被曝光,其人格和信誉就会立刻“见光死”,其人会从荣誉的高台迅速跌落下来,甚至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故一个个有着强大的包装动力,越恶劣动力越大。一方面把真面目死死捂住,另一方面再披上漂亮的外衣。我知道某市有个局长,把一个女下属发展成了情人,两人的儿子都长到8岁,员工们竟无人知晓。此公落马后,大家才“恍然大悟”,都赞叹这位局长有余则成之才。足见他捂得多么严实。

因为他们有捂的能力和条件。一是手中有权,偶有泄露,能迫使知情者不敢“传谣”。二是掌握着话语权,身边还豢养着一群吹鼓手甚至打手,这些人随时会为“主子”涂脂抹粉和保驾护航。天花乱坠般的宣传能迷惑很多人,使之信以为真。三是作为“瓜众”,知情的出于自身利益和安全,一般都不会“多嘴多舌”;不知情的,就更不会去“传谣”了。因此,“两面人”的形象便高大起来了。恶贯满盈的“赣南王”史文清,先前之所以“高大上”,靠的就是这一套。

但是,去职尤其是去世后,情况就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手中没了权力,其威慑力、话语权什么的,也就跟着“树倒猢狲散”了。“瓜众”也就不再担心打击报复了,进而就可以“闲坐说玄宗”了。于是,“两面人”的原形就被大家一笔一笔描绘出来了。故要提醒这些人,切莫因有权而自视“超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古训,对谁都一样。因此,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是最好的选择。说不准还会像郑板桥那样,被百姓传诵,“赢得生前身后名”哩。


(作者简介:刘吉同,河南省新乡市杂文家,笔名为红河水、云边客)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