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求仁得仁自无怨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4-06-24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朱国平】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苏州吴中西山,闻名遐迩的古村落明月湾。棋盘街,古樟,古宅,伸入太湖深处的古码头。天地藏幽境,湖山启逸思。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由民族英雄邓廷桢家族的邓家祠堂改建而成的廉政教育基地——暴式昭纪念馆。

暴式昭,字方子,河南滑县人,其祖父暴大儒和曲园居士俞樾为同科进士。光绪四年(1878年),暴式昭出任震泽县平望巡检司巡检。这个当时行政体系最末梢的基层官吏,其任务主要是维持社会治安。任职期间,他以自己的敬业与能力,赢得巡抚谭钧培赏识,被提拔至军机处任存记。仕途顺利,前程有望。然而1882年,其母病故,他回乡守孝三年,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丁忧结束,重返苏州时,物是人非,谭钧培已调任湖北巡抚。他被补任苏州西山甪里巡检司巡检。

履职西山,暴式昭恪尽职守一如既往。他勤勉。布衣芒鞋,奔走山水之间,和山民打成一片,关心他们的生计疾苦,为他们纾忧解难。他尽职。他禁赌禁毒,将首要者抓捕归案;他还整理修复倾圮的前代碑刻,搜求遗落民间的昔贤诗文。他行善。西山有典当商三家,每年都要缴纳一定数额的保护费,这钱,一直归巡检司所有;他来了后,把这笔钱全数捐给西山“继善堂”,用于扶危助困。他清廉。为官数载,他从不向民众伸手,不义之财毫厘不取,而且以薪水资助地方文化及社会公益。然而,他却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被有司解职。

被解职后,“未旬日锅已生尘”,穷得连锅都揭不开了。有山民得知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西山百姓纷纷解囊,冒雪登门送米送物,赈济兼表抚慰。当地名士林散之据此创作了一幅《林屋山民馈米图》卷子,记录了这感人一幕。抗战胜利后,暴式昭的孙子暴春霆带着这个图卷来到北京,影印成书之前,请了一批名家为之题跋。名家中胡适为其所写序言曾在上海《申报》发表,影响较大。

关于暴式昭被罢官的原因,胡适在《林屋山民馈米图卷子》序里,引述俞樾写给暴式昭的信札,说得比较明白。一札云:“此番计典,足下颇蹈危机,大魁(苏州知府魁元)已将‘情性乖张,作事荒谬’八字奉赠矣,因笏翁(藩台易佩绅)力解,幸而得免。”危机暂时化解。又一札云:“弟年前见中丞,力言足下之善”,“求其遇事保全,中丞允之,然终究上台远而府厅县相离甚近,远者之保全而不能敌近者之毁伤,一切谨慎为宜”。由此不难看出,暴式昭因为被直接管辖他的上司看不顺眼,处境艰难,被夺职解篆已无悬念。

回到河南老家后,值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暴式昭赶赴天津,请求从军御敌,被家在苏州、因而对他多有了解的督师吴大澂留用。翌年,病故于军中,时年49岁。壮志未酬,丹心可鉴。他死后,吴大澂派员将其棺柩送回滑县安葬,并予以厚恤。吴大澂给他做了这样的评价:此人若为牧令,政绩必有可观。

暴式昭困厄中所得山民自发赠与,曾被其上司说成“敛费求索,讹诈百姓”。对此,他坦荡而不无自豪地予以反驳:“此乃万众心情所愿,愿者不能阻,爱者不能劝,非势驱利诱所能至,亦非乞求讨索所能得也。这,或许可以解释面对俞樾的几次提醒,他为何不能通过改变自己而化解“危机”。他当然知道得罪上司的后果,但他内心深处,更有一种不肯放弃的坚守。他绝不会通过迎合、甚至同流合污以取悦上司。他被逐出官场,他殒命疆场,可谓求仁得人,夫复何怨?

“他年踪迹重来到,湖光山色迎使君吴昌硕为《林屋山民馈米图卷子》所题诗句,道出了西山民众的心声。在日益腐败的晚清官场,暴式昭的遭遇让人扼腕,但他亦不失幸运;他的生前身后名,那些视其为“荒谬”的时运亨通者,有谁可以望其项背?


(2024.2.14.)


(作者简介:朱国平,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杂文学会会员,著有散文随笔集多部,发表诗歌三千余首。)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