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收录于集流传至今的约一千余首。据收录的文集看,他一共写了三首《行路难》,写作时间正是他的人生命运转折点,读来颇有所思。
公元725年,24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当时正是开元盛世,国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可惜,十年漫游,一直未得赏识。李白甚至在《与韩荆州书》中用“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来求得一见和推荐也未成行。直到公元742年,42岁的李白才被召至长安,以文章风采名震天下。可是入京后,却没被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天生楚狂人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到两年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
从李白的《行路难》我们可以看出,李白西出长安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一方面感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扣问苍天“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还不如学习陶渊明“行路难,归去来!”另一方面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像吕尚、伊尹一样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因此,他还在幻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自辞帝京之后,入潼关,登华山,渡长江,游宣城,览敬亭。公元753年秋,52岁的李白重登宣城谢眺楼饯别其叔李云,悲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后又逢安史之乱,经历流放夜郎、漂泊东南,卒于当涂,时年62岁,理想抱负终成泡影。
说起李白的行路难,又想到另外一位连续写18首《拟行路难》的诗人鲍照。他是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比李白早出生约280余年,其五言古绝在句式、押韵上开唐人绝句之先河,其七言诗则在诗史上更占有极为显要的地位,曾经被人尊为七言诗开山之祖。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里的鲍参军就是鲍照,由此可见,鲍照在诗歌方面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其诗风对后世如李白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鲍照约出生于公元414年,自幼家贫,却才华横溢,但在鲍照生活的时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选官制度决定出身寒门的鲍照难以出仕。他立志要通过才华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也是约在20岁,鲍照踏上了游历、自荐之路。可惜一路下来,始终得不到赏识。自元嘉十二年(435年),鲍照连续写下了18首组诗《拟行路难》,诉说自己的压抑和入仕无门。最终刘义庆(就是编纂《世说新语》的组织者,当时的临川王)欣赏鲍照的才华,把他留在身边,提拔为官。此后鲍照的人生主要就是随着刘义庆的升迁而起起伏伏,跌跌撞撞,在乱世中沉浮,终难成大器,死于兵乱。
鲍照的《拟行路难》,我们大多熟悉的是第六首,对比阅读,李白的行路难与其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李白则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归去来!”
鲍照和李白,两个人的经历又何其相似。均是腹有诗书,胸怀天下,在无路请缨的情况下,游历加自荐,可即使出仕也难受重用,“何况我辈孤且直!”最终结果都是徒慕宗悫之长风,空余报国之热情。
我认为,鲍、李二人的悲剧,大的方面讲,由于当时社会制度的局限及统治者的好恶等因素影响,选贤与能、任人唯贤往往会被任人唯亲、任人唯利取代,因此,无数的能人志士“抚凌云而自惜”也就屡见不鲜。从个人修养方面讲,类似于鲍、李之文人骚客,他们往往都有点恃才放旷,没有深刻体会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道理,还达不到“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修养境界,后世即便强如苏轼这样的大文豪,仍不断遭受左迁和发配、流放,其年老自我总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因此,在宦海受排挤和孤立,壮志难酬也就在所难免。
我想,无论哪个朝代,无论什么社会,即便前途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只要我们沉下心来,学好本领,修身求备,顺势而为,顺时而为,大事难事有担当,逆境顺境显胸襟,下定“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不必惊叹陆游“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的雄心,不必追随辛弃疾“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壮举,只要能在时代洪流之中推波助澜,在大浪淘沙的奔腾下激起一朵浪花,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正所谓“虎啸龙吟凌云志,落花流水平常心”。
当然,我内心深处还是非常赞同老子的“圣人之道,为而弗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024年7月7日
(作者系长江水利委员会工程师,已在“大楚英才网”“东方乐读”微信平台发表乡愁散文多篇。)
编辑: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