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传说:比箭岗的来历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6-2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冯广云】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比箭岗位于杨林市镇官桥村境内,南北走向,全长0.8公里,海拔72.8米,面积0.2平方公里,可种植水稻、早杂粮等农产品。该岗南距澧县1公里,东北距台山3公里。

  解放初期,比箭小学(现改为官桥小学)就选址在比箭岗的附近约500米处。笔者曾在这里读完小学五六年级的课程。母校情深,故地难舍,催动我必须写出这则故事。

  《松滋县志》大事记有一段史料说:“康熙十三年至十八年(公元1674至1679年),吴三桂叛清期间,吴兵盘踞公安、松滋、枝江、宜都一带达6年之久。松滋是吴兵重防地之一,吴三桂即亲率大军在此坐镇两年。赋役苛虐,及其将去;肆行杀戳。事平后,乡人父老道及吴兵,犹有谈虎色变之感。”

  要讲清这个故事,有两个重要人物必须先作介绍:一个是吴三桂,另一个是李尔炽。

  先说吴三桂。明期末年,朝内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已攻陷北京,朝外清兵攻占了内蒙和朝鲜,大军直逼山海关。此时,山海关的明朝守将吴三桂虽拥兵十万,远不是腹背两支大军的对手。吴三桂权衡利弊后,决定向李自成投降,自己带随从连夜进京。途中,他听说父亲被李自成抓起来严刑拷打,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还抢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吴三桂瞬息怒发冲冠,立即赶回山海关投降了清军,一起来攻打李自成。不久,李自成兵败,满清政权很快就取代了明朝江山。再过几年,吴三桂与清廷不合,就反清自立。

  再说李尔炽。李尔炽是松滋土生土长的武举人,自幼读书习武,成年后以忧国忧民为己任。吴三桂盘踞松滋之后,倒行逆施,无恶不作。李尔炽在愤懑中举起义旗,很快建立一支万余人的自卫团,以对抗吴三桂。

  康熙十五年(1676年),吴三桂第三次率兵来松滋,安营在台山坪,遇到了李尔炽的自卫团强烈地抵抗。双方交战不分胜负。李尔炽决不允许吴三桂在本地落脚。被清兵一路追赶剿杀的吴三桂惶惶如丧家之犬,身经百战的他,又不甘心败在“乡勇”之手。于是李、吴两部便展开谈判,互下战书:比箭定雌雄。

  在一个阳春三月的上午,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松滋山川,大自然洋溢着生命的喜悦,杨柳吐出了富有生命力的幼芽,灌木和葛藤披上了绿色的新装,松鼠在啁啾,鸟儿在歌唱。比赛场潮水般涌来了成千上万的人流。唯独赛台前显得异常寂静,抓阄开始,李尔炽先射。只见英俊倜傥的李举人挽弓搭箭,刹那间,只听得“嗖”的一声,箭飞百米,正中靶心。紧接着,二箭如疾风,三箭似闪电,箭箭击中目标。轮到年近七十的吴三桂上场,第一箭脱靶,第二箭击中,第三箭斜穿树丛。报靶人高喊:“三比一,李尔炽获胜!”

  赛场上的人们顿时山呼海啸般的涌向李尔炽!鞭炮声、掌声、呐喊声、锣鼓声响彻云霄。

  第二天,吴兵就撤离了松滋,避免了一场兵祸浩劫。

  人民为纪念李尔炽为民驱魔,为民除害的功绩,把比赛场定名为比箭岗。

  至今,老人们还在讲述“神箭手李尔炽”“小霸王李尔炽”的英雄故事哩。

 

  (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中国书画艺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特邀编委、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作家协会个私协分会主席,已出版文学作品集《冯广云文集》)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