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明心得俊清 ——雷俊清印象记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07-1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赵先知】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纪念建国70周年大型通讯报告集《我们松滋人》(第六卷)采稿之一


悟道儒商雷俊清

 

  雷俊清,1966年10月29日出生于湖北省松滋市街河市镇新星村二组,系李达宜、雷正凤之子。兄妹三个,俊清为长子,随母雷姓。

  雷俊清天资聪颖,多才多艺,酷爱音乐书法,趣藏奇石古玩,喜读四书五经。凡有所学,必专心致志。

  ——摘自《新星村志—村居人物》

 

A、“盐道”悟道

  夜幕低垂,寒气逼人。在鄂西山区的深山里,有一条荆棘丛生的崎岖山路。这条路,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日本鬼子封锁长江之后,海盐运不进来,人们只得先把四川自贡的岩盐运到宜昌茅坪、三斗坪等地,再冒着生命危险,分运到各个目的地,当时走的主要就是这条路。所以,有人管这条路叫“盐道”。

  如今,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昔日的“盐道”,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半夜时分,盐道上,万籁俱寂,伸手不见五指。只有蟋蟀蝈蝈不时发出的单调的鸣叫声。这时,只见有三个黑影由远而近,原来是三个人,每人背着一根树,踉踉跄跄地走来。走在前面的是两个中年人,后面一个看上去才十几岁左右。他们在从事的是一种养家副业(当时也称投机倒把)——背贩木料。每天凌晨四点多钟从街河市的“马嘶口”步行,途经“杨家溶→刘家场”→“松木坪”→北风口,要走100多里山路,夜晚七八点钟才能走到目的地。

  北风口,又叫“死人字岩”,位于松滋、宜都、五峰交界,处于“一脚踏三县”的边远山区,是个“三不管”的地方。找到山林人家,说妥价格,每根树约4-5元,现款交付后才随老板到指定山林自己锯木。

  更深夜静、半夜时分,人们都熟睡之际,才能打道回府。

  就这样,背着一根树沿途返回,遇到关卡,还得绕道行驶,第二天早晨才到家、择机卖出。除去采购成本5元,机会好可获利15元。在当时的物价年代里,一张10元票子可谓之大钞。

  这种“出钱当小偷”的生意是胆战心惊后酸辛的喜悦,若半路被木材管理部门稽查员逮住,那可就要听天由命了,没准就会血本无归。

  这不是电影镜头,而是1982年的真实印迹。

  走在最后面的瘦小的男孩叫雷俊清,当年十六七岁。

  当今已过半百的雷俊清在向我们讲述他当年这段经历时,没有丝毫的怨天尤人情绪。他带着一种眷念与自豪的心情说:“那时背一趟树,肩膀掉一层皮,脚板增一层茧,浑身流淌着汗,这汗水,一半是累的,一半是吓的,这汗水,淀成了人生智慧与心灵鸡汤。一路上不知摔了多少次跤——其实摔跤是好事,一次摔跤一次清醒,直到摔得瞌睡不敢再来,心里只把5元钱变成了15元钱后的喜悦感、成就感。

  过去的回忆,当下的动力。背树的时候,雷俊清总是在想,不服气,不甘心,觉得自己绝对不能单靠苦力而生存,必须跳出这个圈子。今天背树,是为了明天不再背树。背树只能是一个发奋励志的历练过程。这段背树的经历,好比是自己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他把“盐道”的历练当作人生的必修课,时常以此教育儿子,做人,就要准备吃苦。对于痛苦,要学会忍耐,承受了就不叫痛苦才叫吃苦,对待责任就要担当,担当就把责任变成了责任感,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直到现在,雷俊清还要求儿子回到老家去走一趟“盐道”,去经受一次人生的历练。

 


侃侃而谈儒雅风
 

闲情雅致寄乡愁
 

B、多元家庭

  雷俊清出生于一个多元家庭。

  祖母黄凤秀,是松滋纸厂河镇山岗村人,家庭殷实。祖母虽为大家闺秀,但思想开明,向往光明,追求进步,1928年2月,金鸡山农民协会成立,黄凤秀是创始人之一,后来与同乡的共产党员徐朗月、李业秀、肖来旺等一起,参与筹划秋收暴动,准备在金鸡山建立苏维埃政权。1936年6月14日,中共地下党组织在金鸡山成立了“松滋县工农武装大队”,贺龙元帅还特意派了24名手枪队员参加,黄凤秀是著名的四名女战士“四秀”之一(其余三人为李业秀、肖林秀、邓仁秀)。后来由于金鸡山党组织活动被坏人向杨林市八区团防局告密,团防局包围了徐朗月、李业秀家,四凤中的李业秀、肖林秀、邓仁秀与很多武装队员被杀害,黄凤秀跑到申津渡姨父家躲藏起来才幸免于难。后来,黄凤秀与组织失去联系,后被疑为出卖同志叛党而被打成“反革命”。

  解放后,根据黄凤秀家庭条件殷实,划为地主成分。父亲李达宜毕业于武汉水利学院测绘专业,曾参加过洈水水库工程设计。本来应该留在水利部门工作,但因地主阶级家庭出身,更因祖母的“历史问题”影响,只能在家务农。文化大革命中,李达宜等几个地富子女被红卫兵关押在金鸡山的一所学校里,他们利用上厕所的机会偷跑出来,其中两个到西斋镇坐火车跑到了外地,李达宜因为没带盘缠而未能成行,而是从石牌村越过洛河到了新洲村。新洲村就是现在的街河市镇新星村。虽然新星村与山岗村相隔也就20多华里,但怕回去了又要挨整,只得在一家好心收留他的雷氏家庭做了上门女婿,第二年生了个男孩子,取名雷俊卿,也就是今天的雷俊清。

  李达宜对孩子是抱有无限希望的。从这“卿”字就可以看出来。卿是古代高级官名,希望儿子长大后即使不能成为三公九卿,也能捞个一官半职。

  雷俊清在读书时因“卿”有时被同学笑话为“鲫鱼”,觉得别扭,与其投机钻营去争个三公九卿,还不如清白做人好,所以自作主张改成了雷俊清。

  这样,雷俊清的家庭背景就成了一个黑色的集合体:父系这边:地主,还有“反革命”嫌疑;母系这边:地主、富农。

  1978年,黄凤秀才得以平反。听到这个消息,黄凤秀整了几桌“十碗”,宴请宾客,庆贺能够平反昭雪。她说,虽然自己蒙受冤屈,但比起牺牲的三姐妹与所有烈士,她已经是万幸了;现在党和政府还了她历史的清白,她感恩不尽。

  党和政府给了黄凤秀11万元生活补贴,黄凤秀感动地说:“这笔钱,是应该给革命先烈的!不能交给我用。”她分文不取,全部交回给政府。

  事后,黄凤秀还以此教育子女们:“如果我们要了这11万,那么死去的革命烈士应不应该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钱,自己去挣!”

  要知道,当时的雷俊清,小学马上快要毕业,而且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马上要进入茶市中学读书,多么需要钱啊!

  当时,年仅12岁的雷俊清从祖母的这句话里,从平时对他的教育中,似乎悟出了这样一个“道”: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钱,还有比金钱更为重要的东西。

  祖母的言行,对雷俊清的影响最大。

  雷俊清从小就有“多思”“自悟”的习惯,直到现在的数字化年代,“悟道”一直是他的网名。在这种多元的家庭背景下,他一直在思考:该怎么站队?人生的道路该作出怎样的选择?走什么样的道路?

  因为蒙受冤屈,为什么没有动摇祖母对党的信念?这不能责怪党,不能怪政策,只能是执行者的偏差;这个时代,不管自己有多大的冤屈,都只能跟党走,不能与党对抗,祖母做到了这点。而父亲没有做到,总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不该种田,挨了整,觉得委屈。雷俊清可不这么认为。他认为,那与政策有关,而政策又与自身不能改变的剥削阶级家庭成分有关,这也是一种因果关系,既然有剥削阶级家庭成分这个“因”,那你必然要承受这种“果”,得坦然面对才行。父亲直到临终都不能在妥屈中平衡,他觉悟了。

  家庭背景影响,并没有动摇雷俊清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没有动摇他与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崇高信仰;生活道路艰辛,没有改变他发奋励志、高起点、高格局、诚信做人做事的宗旨与准则。2008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创业过程中自修武汉工业大学,三年后获大学本科学历。悟道,使雷俊清跳出了多元家庭背负的沉重包袱,走上了人生的康庄大道。


松滋街河市镇新星村二组(原新洲三队)雷俊清旧居。建于1977年,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时拆除。旧居珍藏了雷俊清少年的回忆。
 

 

C、建筑殿堂

  雷俊清少时在茶市中学就读,毕业时,各科成绩名列第一。按照学业成绩,顺理成章应该去上高中。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只得辍学,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曾经靠买这卖那,当零工,赚取点微薄收入来应付家庭中的日常开销。

  当时,农村人口增加,富余劳力多,外出打工到宜昌搞副业渐渐成为一股潮流。雷俊清不甘寂寞,同时自幼就憋着一口气:“我们不甘心,我们从骨子就想着把事情做得最好!”这句话,一直是他的座右铭。所以,他也想找个机会出去闯荡一番。

  1982年,雷俊清跟随村里年纪大点的乡亲,到宜昌市建筑工地当小工,成天挖土挑担,每日赚取三五毛至一元工资,勉强维持生计。老板对小工是相当抠门的,有时候这点工资还被拖延克扣。相对讲,当瓦工师傅的待遇工资要高得多,于是他在1986年很快学会了瓦工,学成之后加入江苏包工队。进入包工队有试用期,试用期一般只图肚子吃饱,是没有工钱的。但雷俊清终于因手艺精湛且干活卖力被提前录用。由于省吃俭用,1992年已积累了资金2700元,他把这笔钱存入银行,三年后连本带息总共达万元之多。这应该算是“第一桶金”,为后来的创业打下了物资基础。

  1995年,雷俊清创业的机会终于来了。长江三峡工程开始移民,秭归县城搬迁,他作为顶级技术工受聘于秭归县第一建筑公司,1997年秭归公司破产后又自主创业,2005年加入湖北清江路桥建筑有限公司,成立秭归分公司并任负责人,以后又任松滋市建筑总公司秭归分公司负责人;2012年成立湖北晶標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创始人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至今。

  晶標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功了,现在业务范围扩大到除宜昌之外的湖北、山东等地。他们从来就没有把建筑看成是粗活,而是当作一种文化来做,通过“悟道”给建筑物赋予了生命与灵魂。像秭归县档案馆、秭归县检察院办公楼等建筑,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冰冷的建筑,而是一种文化、文明与艺术,是晶標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立起的一座座丰碑。秭归县档案馆一举夺得了“楚天杯奖”,这也是秭归县获得的最高奖项。

  现在,湖北晶標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拥有固定管理层人员30余人,有高、中、初职称证员工百余人,具有7个二级建筑综合资质(一级已申报,可望年内获批),成为秭归县建筑专业管理较强的代表性企业。公司承建的秭归县档案馆工程,获得了湖北省最高奖项“楚天杯”,其中地面及墙面砖粘贴工艺精湛,在湖北省及宜昌市建筑领域屈指可数之列。公司自主研发的10多个QC创新成果,连续三年获得了国家级建筑协会一等奖、湖北省级一等奖、二等奖,并获得了国家专利认证20多项。在秭归县30多家建筑企业中,晶標公司每年完成上亿元的产值,年上缴税额一千多万元,名列秭归县建筑行业前列。公司每年被评为秭归县“重合同、守信用先进企业”“秭归县优秀企业”。

  雷俊清个人现任秭归县第十届政协委员,秭归县建筑协会会长。他曾多次评为湖北省建筑业的优秀项目经理、秭归县优秀企业家、优秀共产党员,被授予秭归县优秀中青年专家、首席工匠等光荣称号。

  富了,雷俊清没忘记资助当地与家乡建设。办公室墙上,琳琅满目的奖牌,让人眼花缭乱,他也没去细细统计。面对诸多的荣誉,他显得很淡然,很少提及他做了些什么,也从不去炫耀。能够记得的倒是有好几个当年像他一样住了初中没钱继续深造的贫困家庭子女,他承诺从小学读到大学,一直由晶標公司资助,每年、每个季度、每个月寄了生活费学杂费没有,他会一一过问。其中,松滋市纸厂河镇有个父亲因意外工伤而亡的贫困生,公司每年资助2万元,至今已有多年,每季度按时汇款,从未间断过,并且公司还承诺,在这个学生毕业创业时,公司资助五万元。


公司一瞥看管理
 
不忘初心记党恩


块块奖牌记荣光
 

D、收藏故事

  雷俊清有个爱好,就是收藏。他把收藏作为一种企业文化,作为彰显文化品质、彰显人文力量的过程。他认为,收藏体现了历史的情结,对时代的感情,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走进雷俊清的办公室与卧室,你总是会看到他所收藏的各种奇怪的石头、书籍,各种瓷器、陶器制品以及坛儿、罐儿等,每一件藏品都包含有它独特的寓意与故事。应该说,他所收藏的是故事。

  而他收藏最多的还是酒。

  雷俊清不善饮酒,但他对酒却情有独钟。开始是因为买回来的酒一时喝不了,那么就收藏起来,下次喝。所以,他特别喜欢收藏酒,而且收藏的方式也越来越夸张,先是一瓶一瓶地收藏,觉得不过瘾,现在是一吨一吨地收藏。他把市面最好的白酒买回来,装进特制的大酒坛,密封好后,窖藏在厂区或者老家的空地方,再用紫壤土掩埋。取土的地点、土的标准质量、土层厚度、窖藏区域的空气、光照都有特殊的讲究。

  雷俊清收藏酒,但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并非是想通过窖藏酒来增值图利。他认为,酒有水的外形,火的性格。世界上,只有酒是水与火互相包容的产物。酒,是岁月沉淀出的醇香,是时间煎熬出的甘露,包含着酸甜苦辣,把酒窖藏起来,仿佛将人生一切起伏跌宕、悲喜哀愁、岁月沧桑统统装进坛中,酒经过若干年的窖藏后,浊酒自清,酒体与紫红壤中微量元素及根系中的芳香物质进行交融,让乙醇与酸反应生成具有香味的酯,让酒中有害物质与刺激性物质挥发去除,使酒体趋于稳定,而且越陈越香,通过窖藏,才是升华酒的品质的最好方式。这种放下与沉淀的过程 ,恰恰就是做人的一种修炼过程。

 


琳琅满目的收藏品
 

  迄今为止,雷俊清在秭归县厂区内窖藏了7吨酒,在松滋市老家窖藏了4吨酒,总共11吨。但这还不够,他的最终目标是15吨。他的打算是,再过若干年,他老了退休了,提上这尘封了多年的美酒,去拜访所有亲戚朋友,或者约上三五知己,举杯把盏,谈古论今,细细品味人生的美好。

  正人修己成高格,悟道明心得俊清。

  等到那个时候,他又会悟出怎样的道理呢?我们期待着!

 

   编辑;杨东鲁

  图片摄影;裴 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