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氤氲书香伴终生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6-10-24 【来源:转载】 【作者:李树学】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光阴荏苒 ,岁月如歌。回首走过的人生旅程,我心怀感激。平生喜诗爱文,与书本结缘,真乃人生一大乐事,一大幸事!

  氤氲书香,伴随我饥渴的少年时代

  与生俱来,我对书本情有独钟。我的少年时期,物资生活条件极为贫乏。穷乡僻壤的农家孩子,除了学校所发的几本教科书,对课外读物不敢有太多的奢望。我为给本芯加个塑料封面找人死乞白赖地讨要过;不管价值是否对等,我也曾用十斤粮票从同学那里换来一个厚厚的空白通讯录本。

  为得到一个本子 ,我煞费苦心。如果是课外书籍,我的爱不释手自不必说,只要能力所及,我总想方设法找来一饱眼福。当时能得到手的农用《四言杂志》《百家姓》以及毛泽东主席的《老三篇》,我都逐一读背过。《智慧的花朵》全书我一字不漏地照抄下来。现代作家黎汝清的《万山红遍》长篇小说,我从人物刻画、景物描写、山歌对唱、贴切比喻四方面分类摘录。一本一千三百多条的简易《现代汉语成语小词典》,我每天五条十条的边抄边背,强迫自己将知识植入脑海。

  那时候,农家孩子谈不上进城逛书店,偶尔弄得《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几本连环画册来读就喜不自胜。再就是些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的地下小说,诸如《绿色的尸体》《灰色的大楼》《一个少女的日记》等。这些良莠不齐的读物,我如饥似渴一股脑儿地吸收。不过,它们对我日后的文学爱好的确有着深远影响。

  氤氲书香,造就我良好的道德修养

  读书,对于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大有裨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言必行,行必果”句句彰显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做人诚信的优良品质。另有曾子的诚信,孔融的谦让,石勒的磊落,苏子的豁达,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我以他们的道德境界要求自己,长此以往,个人的灵魂自然显得高贵。

  开卷有益。从儿时老师教导我们不单是要从书中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做人的道理,到现在我们授给下一辈生活的经验,精神文明的代代延续,除了口口相传,最重要的媒介估计就是书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鸿篇巨制,思想深邃,读之让人获益匪浅。外国作家作品就像《约翰·克利斯朵夫》告诉怎样同坎坷的命运斗争,《老人与海》启示如何与平凡的生活抗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诲应当坦然接受灾难。这些无不给人智慧的启迪,同时增添对生活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见多识广。读书多了,吸纳前人的经验丰富了,分析问题的视角、处理事情的能力都会高一个层次,举手投足之间,让你别具人格魅力。书读透了,心胸越发开阔,性格更加乐观。每当生活工作中遇到烦心事,你便逆来顺受,大智若愚,不会庸人自扰,与人锱铢必较,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即言于此。

  氤氲书香,实现我多年的文学梦想

  如果说读书圆了我的大学梦,教师梦,那么读书实现了我的文学梦想,可谓名副其实。天真烂漫的孩提时代,我就想有朝一日把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十年寒窗矢志不渝刻苦攻读,为的就是这样一个追求。参加工作多年,仍不忘夙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有幸参加了人民日报社举办的首期新闻函授学习,系统掌握了新闻采写的基本知识,并受到该报驻湖北站龚达发老师的亲笔指点。

  那些年月里,为缩短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我还连续订阅了《小小说选刊》《长江文艺》《人民文学》,从中了解文坛动态,学习当代作家们的语言风格和创作技巧。其中有位小小说能手赞扬一名武夫拳击技术高明,写到“一拳打个雪花盖顶,两拳打个枯树盘根,三拳打个断子绝孙”,语言精练、诙谐幽默可见一斑。记忆里还有《人民文学》中的一篇《官钓塘》,写官民相互勾结利用,作品敢于暴露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我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这位作家印象极其深刻。

  后来,我慢慢开始写作,先后在《荆州日报》《湖北农民报》《湖北教育报》《荆州教育》《小学德育》《芳草》《老人世界》等报刊发表了数十篇作品。虽然没能成为行家里手,但实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我当聊以自慰。

  文学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厚积才能薄发,广泛涉猎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阅读更加便捷。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书本中去,氤氲书香伴终生,从中汲取古今中外名家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财富,取我所需,为我所用,造福社会,你的人生定会变得别样精彩。

  (原载《新芽》)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