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随笔:向坚守者致敬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4-0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向明】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题记:我们既然把笔拿起来了,就不要把它放下。

 

  有一天晚上,工作累了,又睡不着,便上网看了档娱乐节目《我是歌手》,是胡彦斌被淘汰的那一场。不知是不是因为我平时几乎不看电视剧、综艺节目的缘故,《我是歌手》在我眼里还是很精彩。

  舞台设计感觉颇费心思,灯光、音效、乐队值得点赞,到处都是机位,简直是拍摄大片的架势。当然,打动我的还是歌手的表现。黄丽玲说她开始享受舞台,张靓颖说她宁愿被淘汰也要突破自己,胡彦斌玩音乐玩得很认真。我从歌手们的表演中,看到了他们的真诚,我也非常情愿去相信这种真诚。

  芒果台有着强大的号召力,《我是歌手》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商业影响力。但是,我想,孙楠、韩红他们都来了,大牌歌手的分量越来越足,也说明这个舞台的确令歌手们着迷,很多想唱的歌也只能在这个舞台上唱。

  看了这档节目,也让我对《谁在制造<我是歌手>》有了直观的理解。一个月前,我在微信上读到的这篇文章,它讲述了导演洪涛制作这档节目的台前幕后,也提及到湖南卫视的创业与创新。文章中引述了何炅的一段话:“这里就是有一种魔鬼般的气场,每个人都非常拼命。好玩的是,细想一下究竟是为谁,为了什么在拼命?也很难想得清楚。但你就是觉得不拼命去把这个事情做好,就是不对的,甚至会有罪恶感。”

  我很幸运,在我不算长也不算短的媒体从业生涯里,经历过这样的体会。我来到《楚天都市报》的时候,这张让我心存敬意的报纸可谓风华正茂。她刚攀上一个崭新新的平台——突破100万份,不需要盘整就上探一个又一个新的巅峰。这个大家庭真的是人才济济,哪怕是常人认为最普通的岗位——热线员、车队司机,他们的职业精神都能感染到我。能赶上高手云集的时代,是人生莫大的幸运。

  我在都市报工作了将近4000天。在那阳光灿烂的日子,在那激情燃烧的年月,最令我兴奋的事情,就是加入到团队并肩作战的“重大战役”中,不舍昼夜攻破一个个障碍,取得完胜。我相信,在那个“黄金时代”,很多同行都会感受到“一种魔鬼般的气场”。

  可是,放眼望去,这种魔鬼般的气场为何渐渐消散了,媒体人聚会为何吐槽代替了激昂?是收入下滑了吗?不是。是级别没有提起来?也不是。是感受到了纸媒寒冬吗?似乎也不是。那究竟是什么呢?或许难以言传,或许是我还没有找到准确的答案。不过,就在我的寻找中,我感受到一种情怀,以及这种情怀带来的力量。

  前几天,我非常敬重、喜爱的兄长L,带领一帮90后打造的新媒体公司开张了。L兄跟我们透露了一件事,他放弃了一家公司开出的优厚条件——千万元股票、百余万年薪,继续探索新媒体之路。L兄所在的报纸在我眼里是中国最出色的报纸。虽然他的平台和级别已到了一个高度,但和想聘用他的公司相比还是没法比。我说,你去了,值得称道,你的慈善理想需要经济基础;你没去,值得称道,传媒转型需要你来探索。L兄说他没去是感念报社老总的情谊。而我从他的个人情义中看到了一种更大的情怀——对媒体的热爱。中国不缺少优秀的公关人,或者说,中国不那么迫切需要优秀的公关人,可是,中国缺少优秀的媒体人,而优秀的媒体人对于中国的进步是何等重要。

  我们需要一批批敢于冒险的理想主义者,让正在动荡的世界走上正途。凯文·凯利说,最伟大的革新还没有到来。从这个论断出发,可以想象,未来的变革该是多么的激烈。LL说,要先制定正确的战略,再来研究战术,如果在错误的战略下研究战术,只会越错越远。LL跟我说这句话,是告诉我如何处理婚姻家庭关系。我觉得把它拿来谈行业转型也非常好。转型何其难也,各行各业有多少巨头在转型中迷茫或失败。

  对于传统媒体业来说,因其无法消解的特殊性,转型是难上加难。大家都说,内容为王,整合为王。这话我赞同,但是,如果没有颠覆性的产品,依旧是在原有的平面上做文章,依旧是以原有的方式出售内容,内容再好也只是停留在战术层面。在一个拷贝、粘贴和链接盛行的社会,在一个不尊重原创精神的国家,靠文字生存注定活得很难,这也是靠笔杆子吃饭的新闻人的悲哀。

  归根结底,传统媒体输在体制和技术,市场化新媒体赢在思维和资金。干脆称报业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报业集团纷纷开办门户网站,几乎是和当今几大门户网站同步甚至更早。可惜,“不差钱”的报业集团在体制的束缚下难以施展拳脚,体制不活,人才难求,技术也就无法获取,最终沦落到给商业网站输送廉价内容。商业网站不一样,烧钱烧钱再烧钱,在破裂的泡沫中挺过来的,基本上都成就了英雄的地位。直到如今,传统媒体在体制和技术上的劣势局面,依旧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

  而传统媒体人的转型就更难了。你若在内部“换仓”,只能依靠自主的知识更新、勇气以及机遇,而内部合适的平台并不一定多,可以这么说,在内部的转型很大程度是被动的。倘若索性换个行当,面临的考验将更大。有一种观点认为,记者没有技术,没有商业头脑,没有资金,创业和跳槽的风险都很大。还有一种观点是,记者都干好了,还有什么干不好,卖不了智力卖力气总该可以吧?两相比较,我更倾向于后者。我身边的每个例子都可证明,从媒体出走的老同事,不论是创业还是跳槽,都干得很好,有压力却充满激情。

  传统媒体人在转行上的困惑,不是至少不完全是来自未来难以预知的风险,更是来自性情和情结的转变。同样,身边也有很多例子证明,大家并不畏惧跨界,只是不清楚跳槽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更好的收入吗,为了更多的保障吗,收入并不那么重要,保障又显得比较虚无。选择了留下,不是思维僵化了,而是心中存有热爱。

  也是前不久,我非常欣赏的一位非常年轻的小妹L,向媒体行业作了告别,去了一家大型企业。她跳槽是因为与未婚夫两地分居,而当地只有一流的企业,没有合适的媒体平台。她说,以后不论干哪一行,都不会放弃写作。我很惊讶她在临行前对我说这句话。曾经较长的一段时间,我对她在文字方面的要求到了极度严苛的地步,连我自己都有点难为情。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天才可遇不可求,超凡的资质再加上一颗匠人之心,那她的成就将超乎想象。我很想回复她一句“不再为稻粱谋了,那就言为心声,为自己而写,为时代而写”,只是这句话太那个了,不符合我说话的风格,我就没有说出口。我也真心为她爱上了写作这种方式而高兴。就像D兄当了老板,又在国家级财经大报开专栏。文字终究是神圣的,终究值得我们念念不忘。

  对媒体的坚守,对写作的热爱,实则是对思考或思想的执着。我们的时代太缺乏思想者了,或者说,太缺乏知识分子以及具有知识分子精神的阶层。如果工匠精神没有了,知识分子没有了,那我们这个时代还拥有什么呢?

 

  (作者为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支点》杂志副总编)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