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笔记:亲爱的婆婆,我想对您说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4-1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苏艳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我的婆婆是一个苦命的人。五岁那年,生母在生下妹妹的第三天中毒身亡。婆婆由继母带大,每天帮着打猪草、喂猪、扫地、洗衣,带弟弟、妹妹,还跟着大人下地干活等等,早早地就当起了继母的左膀右臂。

  17岁那年,在继母表姐的介绍下,婆婆嫁到了一个更贫穷的乡村。那是一个水灾多发区,一旦遇洪水全家人连基本的温饱都没法解决,只能靠打野菜、吃大麦面等充饥。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婆婆养育着我的丈夫和二叔及小姑子。1996年,在一次争吵中,我的公公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家。那年,我的婆婆才41岁。家里的顶梁柱倒了,这无疑让本来贫寒的家雪上添霜。我的婆婆终日以泪洗面。我的丈夫是家里的老大。公公离开时,他是家里唯一一个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乡村人民教师,算得上吃皇粮的人。当时我和我丈夫只是男女朋友关系,他家里的突然变故让我格外地怜惜他。送走了公公,我们担起了供二叔上学的责任,那年他正读高三。次年,不顾全家人的反对,在层层阻挠和压力下,我还是决然、毅然地和我的丈夫成婚了。婚后,在我们的帮助下,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还了当年欠下的公粮水费,二叔和小姑子也相继出去学艺、打工挣钱。几年后我们几兄妹在镇上给婆婆买了房子,让婆婆彻底地离开了农村。起初,人虽来镇上住下了,但还舍不得乡下那几亩粮田,每日起早贪黑地劳作着。

  我婆婆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但心大、性子急,不管干什么活恨不得一天就能干完,甚至忘了吃饭。因此,每次劳作完回来都会扳着脸。我的丈夫见状只好边工作边帮婆婆种地。那些年,我丈夫带九年级毕业班的班主任,任务重、时间紧,帮婆婆种地的事也让他心力交瘁。几年后不管婆婆怎么闹、怎么烦,怎么抱怨,他彻底不帮着种地了。这样我婆婆才不得不放弃了她耕种了几十年的地。

  后来孩子们也都相继成家了,婆婆这才开始跟着孩子们生活,帮着带带孩子、干干家务活之类的。就因为这样却让婆婆成了十足的管家婆。在哪个孩子家就操心哪个孩子的事。不管大事、小事她都爱管着。大到买房子,小到吃东西,样样管着,若是不听,就在家不停地唠叨。为了说服孩子们能按她的意愿生活,她会在孩子们去上班的时候偷偷给亲戚打电话,跟这个亲戚诉说,跟那个亲戚诉说,基本会一一被截拦,最后的杀手锏就是举例说服,会借用这个家的事、那个家的事来达到阻止的目的,因此也让孩子们失去了好几次赚钱的机会。这些年,婆婆在家的权威都快赶上一代女皇武则天了。我的婆婆又是一个特好面子的人,哪个妹妹的孩子要结婚了,哪个弟弟的生日快到了,哪家又新添人口了,这都是她操心的事。为了去赶酒席,她可以不远千里从惠州赶回老家。看人家吃酒给红包三百,不行,她要多给一点,四百;若是人家给五百,不行,她给六百。她就这样将孩子们给的零花钱打发掉了。若是我们反对,她就会不高兴,并气愤地辩驳道:“我老了,除了你们就没有娘屋,没有兄弟姐妹了吗?”为了不惹老佛爷生气,一般我们都选择顺从。

  可就在最近几年,我的婆婆气量却越来越大。只要一点不顺心就发脾气,赌气、呕气。每次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拉长着一张苦瓜脸,撅着嘴,说话粗声大气。更为难堪的是她若受了委屈,可以不吃不喝,关着门嚎啕大哭。不管你怎么劝她都不听,直到哭到筋疲力尽。每次在哭诉中会诉说她养儿的难,公公不该这么早离开她等等。每每在公园看到二老相伴,有说有笑擦肩而过,她也会感伤,说自己命不好。在和同龄人聊天中也总抱怨她没有像别人一样月月领工资等等。想法越多,抱怨越多。因此,她经常随意地发脾气,从来不考虑孩子们的感受。我亲爱的婆婆,您想过没有?您这样随意地发脾气,赌气、呕气,我们心里有多难受!每天让家充满着硝烟、战火。这样您过得快乐吗?您虽没拿工资,可您却也衣食无忧;您虽没有老伴的陪同,可膝下也有这帮孝顺、懂事的孩子。是,那些年您因养育他们受苦了,可孩子们不正努力地回报着您的恩情吗?您为何屡屡不满?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您不再发脾气呢?

  亲爱的婆婆,我想对您说,家是温馨的港湾,是受了伤能疗伤的地方,是工作了一天,累了栖息的地方,是让一家人能够团聚在一起,凝聚亲情的地方……可您看看,我们现在的家是什么样子?是需要每天看着您的脸色过日子,家里大事、小事不敢跟您说,怕您操心、怕您担心,生怕哪一句话说错了又惹您不开心,是让我们有家不敢回呀!多少次的劝说都没能改变您,您让孩子们情何以堪!亲爱的婆婆,您辛苦了,但也请能体谅体谅孩子们的难,好吗?昨夜,听弟媳说单位又在减员,她害怕失去现在平稳的生活。也就在昨夜,我的留守儿童之家没有老师辅导学生了,老师的儿媳要求她过去带孩子,几乎没有商量的余地。作为您的孩子们,我们的生活也很难,您明白吗?亲爱的婆婆,儿媳想对您说的话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希望您的理解!我们爱您,您知道吗?

 

  (作者系湖北省松滋市王家桥镇财政管理所干部)

 

  特约编辑:李远陵

 

  审稿: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