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有幸参观了国务院直属“五、七”干校旧址,触忆往昔,思绪万千,顿生无限眷恋之情,旧事桩桩件件,历历在目。
“五·七”干校作为我国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是根据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创办的干部农场,也称干校。这所干校目的是让干部下乡接受劳动锻炼,增强更多的执政为民的本领,通过劳动来改造世界观。下放到干校的学员行政级别很高,包括省、部级高级干部,参加过长征的老革命以及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的教师等,每批学员来干校后必须参加劳动和对执政为民理论的学习。
“五·七”干校不是牛棚,一排排整齐的教室、宿舍,加上小商店、大食堂错落有致,车库里有拖拉机及其它农具样样齐全。“五·七”干校是改造世界观、净化灵魂的圣地。那么“五·七”干校为什么被称为牛棚?是住宿条件差吗?好像不是。它是根据毛主席“五·七”指示办的,后来有很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称为“牛鬼蛇神”和“臭老九”的知识分子也进“五·七”干校来接受再教育。这里包括季羡林、巴金等大师级人物。按照国人的习惯,谁的住处常喜欢用姓氏称之张宅、李府等,幽默的季羡林大师属牛鬼蛇神进来的,所以他就把干校称之为“牛棚”。1979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停办“五·七”干校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各地的“五·七”干校才得以陆续停办。与此同时,全国上山下乡的近二千万知青也陆续告别乡村返城。
忆往昔,峥嵘岁月愁;看今朝,历史车轮朝前走。回顾过去的知青岁月,我们松滋首届知青和全国广大知青一样,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下,去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学到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看到了在城里看不到的东西。1965年10月20日我们首届知青下乡到松滋县老城区城东公社芦洲大队。我们首届知青被分配到芦洲大队十三小队,投身于三大革命之中,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们这批知青虽不是大城市生长的苗苗,也是什么农活从未见过,更不用说有什么本事了。
在农村的生活实践中,我们学会了锄草、插秧、扬掀、犁田、驾牛车等等各种农活,还参加了亚洲第一人工大坝——洈水工程的建设、焦枝铁路建设、荆江分洪加培工程建设、王家大湖灭螺消灭血吸虫活动的建设。在农村的三大革命实践中,知青里有的入了党,有的被推荐为学校教师。大家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为农民、为农民的后代办了很多有意义的事,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交口称赞。知青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价值观得到了彻底的矫正。
返城后,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自己力量,为祖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干校好,知青下乡也好,那种特殊时期的学习培育了我们不怕吃苦、勇于担当、敢于拼搏的革命精神。
乡村的风吹掉了知青心灵的浮尘,
乡村的雨滋润了知青人生的长路。
怀念青春年华无私献给祖国的乡村,
坚守返城励志建设伟大祖国的初心。
2024年7月1日写在松滋市首届知青下乡60周年之际。
(作者简介:付良海,湖北松滋人,1947年9月生,初中文化,有过8年下乡知青经历。后从事建筑工程管理和环境卫生管理30多年,助理工程师职称,退休于松滋市环境卫生管理局。酷爱文学,公开发表散文、诗词若干,出版有作品集《岁月无悔》。)
编辑:张启跃